中国是如何成为各领域世界第一的?
就上述问题,中新社记者采访了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此之前,《枢纽——中国3000年》、《外溢——中国未来历史制造》和《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三部著作成为畅销社科著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第一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而中国只是踩对了时间。”显示器认为,一是欧美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创新型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大规模的外包需求,中国有能力承接,二是中国入世向中国打开了全球市场,助推中国制造走向强大。
至于内在因素,一般认为,中国完善的工业门类、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备的配套设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都是中国制造业不断壮大、快速发展的原因。
“中国人民的努力很难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个强大的政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将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Display表示,供应链网络不是很多工厂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更加系统化、生态化的合作。达到巨大规模后,将推动成本控制逻辑发生质变,其他国家难以与之抗衡。
但大不等于强,中国对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中国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表示,中国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梯队,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Display认为,中国制造的短板不仅是在高端装备上的明显短板,还有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有很多短板,尤其是从0到1的创新不足。在这些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摩擦暴露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不足。近日,中国工信部表示,将梳理41个工业大类和小类,寻找产业链供应链的“空白点”、“强链”、“互补链”。
卫诗认为,从安全角度解决关键的“卡脖子”痛点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追求对所有环节的独立掌握。那些卡脖子的环节其实也是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状态,只要在最关键的环节能有反制措施。
卡脖子的痛点是安全问题,但大部分经济环节不涉及卡脖子,它们只是经济问题。就经济问题而言,各国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这是最有效率的。
回顾20世纪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在不断转移,从欧美到日韩,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中国能否继续保持这一立场?
通过对越南制造业的深入考察,展示团队认为,只转移工厂而不转移供应链网络,无法构成实质性的产业转移。没有一个海外国家能在中国承接如此大规模的供应链网络转移。“由于贸易摩擦,中国的供应链网络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挑战,”该展览表示。
如果有什么能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那将是一场技术革命。显示器认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迫在眉睫,但目前仍是单项突破,在很多领域还没有到* * *震动的节点,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种* * *震动效应正呼之欲出。对于中国来说,如何释放社会的创新活力,保证自己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不掉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