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人都过着简单的生活。

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一个传奇人物。

她和丈夫在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11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她的大女儿和女婿1935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她本人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干事获得了1965诺贝尔和平奖。

在她担任巴黎镭研究所所长期间,有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但是她是那么的不平凡,不平凡,在生活中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

第一,社会极简主义。

她曾在文章中写道:

“在过去的50年里,我致力于科学研究,研究就是真理的讨论。我有很多美好幸福的回忆。

当我还是个女孩的时候,我一个人住在巴黎大学。在那整个期间,我和老公都在专心学习,就像在做梦一样。后来,我们在那里发现了镭。

在生活中,我一直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尽量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被人事打扰,不被名气所荣耀。"

平日里,居里夫妇呆在实验室里悟道,很少与朋友交谈。

即使偶尔要和几个科学家聊聊天,居里夫人为了节省时间,也会边聊天边给女儿缝衣服。

甚至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研究中,家里总是缺少沙发和椅子,不仅拒绝了别人的来访,还减少了打扫卫生的时间。

第二,材料极少。

她发现了镭,但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向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提及任何物质补偿。她自愿放弃了大量发明的收入。而是靠夫妻,微薄的收入。

甚至在他们的大女儿出生的那一天,她也在一个账上写道:“香槟,三法郎。发一封电报,一法郎十生丁。医生和护士:七十一法郎五十生丁。”

那个月* * *花了430法郎40厘米,其实是很小的一笔,但是她觉得自己超支了,特意在每月的开销下面画了两条强调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越优秀的人,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越多,生活上也会越简单。

因为他们把几乎所有的身心、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与此同时,他们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是为了外在的名利,而是真心想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做点贡献。

当一个人的格局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广,境界越来越高,她关心和关注的重点就会从个人享乐主义升华到更大的自我。

美国作家梭罗在1845年隐居在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边,过了两年零两个月零两天,自己耕种粮食,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世界名著《瓦尔登湖》。

在他看来,财产更多的是一种负担,他说:

“我看到年轻人,我的村民们,他们的不幸是继承农场、房子、谷仓、牛和农具,因为这些东西来之不易。”

他们太忙于“粗糙的工作,以至于没有时间采摘生活中更精致的果实。”

对他来说,花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比无休止地挣钱,过上富裕的生活更重要。

他曾列出生活必需品,但几样工具,如刀、斧、铲、手推车等就足够了。

或者对于好学的人来说,一盏灯、文具和一些书籍也是必需品,花很小的代价就能得到。

在穿着上,他认为,衣服的款式是否新颖,别人会怎么想,都不重要。

“我们外面那层通常轻薄花哨的衣服,就是我们的表皮或者说假皮,与我们的生活无关。”

在饮食上,他基本坚持吃素,不吃肉,不抽烟不喝酒。

当然,也有农民告诉他,不能只吃素食,因为蔬菜不能给人提供骨骼生长所需的营养。

但他认为,这个农民驯养的牛只靠草,完全不影响它干重活。

在住房方面,他反对花大半辈子挣钱买房。

因为在他看来,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花在买房上,实在是得不偿失。

他说:“农民拥有自己的房子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更富有,而是因为房子占据了他而更贫穷。”

当然,像梭罗这样纯粹的自然主义者,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但他想表达的观点并不是说一定要吃素,不要穿漂亮的衣服,不要借钱买房。

而是告诉你,你不必为了美食而忘记食物的本质,而是为了充饥。

你不必为了取悦他人而忘记对衣服的需求,而是为了保暖。

没必要为了别墅而忘记房子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有个落脚的地方。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膨胀的欲望,忽略了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

一旦追的太多,不仅容易迷失方向,还会让自己很痛苦。

甚至很多人,因为过于追求外在的舒适、安逸、奢华,放弃了自身精神的成长,用名利束缚了内心。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的,一个人的外在物质要求越低,他的内在要求就越高。

在某种程度上,聪明人比普通人生活得更节俭。

因为奢靡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更不可能阻止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

而如果你更多地专注于外在生活的光鲜亮丽,自然也就无法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体会到生活最朴素的美好。

江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者。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曾经是文坛上的一对情侣,也留下了很多故事。

但是,在她的生活中,她依然是一个极其低调,简单,与世隔绝的人。

钱钟书在世的时候,他们三个,加上女儿钱圆,经常待在家里,各占一个地方,然后安安静静地坐着,读书写字。

他们很少社交,也不希望别人去拜访他们。

而身边很了解他们的朋友,如果不是不得已,也不忍心打扰他们专心学习,甚至害怕耽误他们读书的时间。

潘兆平先生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是江洋和钱钟书的挚友。他们几乎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当记者向他询问钱先生的死因时,杨先生是如何生活的?

他说:

“晚年,杨先生主要伏案工作,但她非常注意健康和锻炼。她在家里的空地上来回走动,每天走上千步。

其实她家很窄。我建议她下楼关禁闭。后来杨先生说,她听了我的话,下楼散步去了。

多走几步就会有老邻居,多走几步就会有老朋友。大家会聊很久。她说,这不是散步,这是下楼开记者会。

杨先生没睡好,早上起得很晚。我去看她时尽量呆得晚些。有时她请我和她一起吃晚饭。

桌上的菜让人眼花缭乱,有两三块清蒸鱼,一碗肉片炒素菜,一份清蒸鸡蛋汤,还有一些开胃的凉菜,分量却很少。"

江洋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在失去丈夫和女儿后,她也独自生活。

我还是不想见任何记者,不想做任何采访,但是我一个人在家,写作,阅读,几乎一天都没有停下来。

即使到了92岁,他们也坚持每天回忆和记录,他们一家63年来的点点滴滴,最终写成了著名的散文集《我们三个人》。

她既没有活在过去的成绩中,也没有被虚荣心所诱惑,因为她知道这个世界是她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所以从年轻到年老,她依然保持着不变的初心,过着简单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充实,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她不需要外在的鲜花和掌声,甚至不需要永远的名气。即使在她病重的时候,她仍然保持冷静的头脑。

没有人需要去看望她,也没有人需要为她哭泣和感到难过。她去世前没有留下财产,而是把自己一生所学所获留给了下一代。

她悄悄地来,最后悄悄地走了。她知道生命的本质,不怕死。

最终,在摆脱了所有的喧嚣和浮华之后,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找到了自己,回归了自己,最终忘记了自己。

其实一个人的单纯并不体现在外在的无欲无求,更重要的是内心一直保持着一种豁达,开放,清明。

当然,还有很多人误以为简单的生活就一定意味着这个人有高尚的精神。

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由内而外变得纯粹、单纯、简单,是因为他首先内心有更高的追求、理想和抱负。

因为简单,你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空余能力去专注于一件事。

因为简单,你体会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不是在奢靡享乐中,而是在创造中。

更多的是因为简单,让你明白,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尽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简单,不仅仅是因为不适应简单的生活,这种生活显得单调、枯燥甚至孤独。

而是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浮躁,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拿得起放得下。

越优秀的人,生活越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