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中国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政府和企业创新的机制和渠道。目前,在我国科研创新领域,政府主导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仍然是主角,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力量和资源相对匮乏。这一方面与企业自身创新意识和投入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和帮助有很大关系。创新有时候需要强大外力的介入和推动。只有鼓励政策支持和引导,广泛引进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最新成果,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企业才能看到技术创新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并愿意进入科研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重要的干预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
2.中国缺乏社会服务体系和创新人才。创新不仅需要主观因素的积极作用,也需要客观因素的配合和参与。目前我国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这也与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开发不完善密切相关。企业要创新产品,就需要一个能满足其研发需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企业不仅可以找到最新、最实用的科技成果,还可以享受到符合不同企业特点的专业化、差异化的创新服务。此外,我国创新人才资源相对不足。根据2009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在人类技能的评价上落后印度10,排名第38位。这一指数与传统指数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以各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年工科毕业生人数以及各国获得的专利和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作为评分和排名的标准。可见,我国的社会科研体制还未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3.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改革和完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可能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科技创新更不可能回避这个规律。在李彦宏的《硅谷之战》中,他总结道:“我们应该允许失败”,“我们应该容忍创造性的混乱”,“我们应该奖励那些敢于冒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敢于冒险却失败的人”。也许正是这种对失败的包容,才会铸就今天无数科技巨头的出现。另一方面,中国科研创新体系对失败的容忍度和理解度几乎岌岌可危。没有知名科学家的推荐和权威机构的肯定,创新项目很难获得发展的机会。此外,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利用率低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我们目前的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关于科技创新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措施,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针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不仅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要从全局出发,建立覆盖社会各界的创新体系,让科技与市场充分沟通,通过政府搭建的创新平台,让创造力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创新到市场自发型创新的跨越。
2.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高端人才培养。这是一个不同于其行业的服务体系。虽然它的服务对象都是创新活动,但它的服务主体可能是为创新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总之,只要创新需要什么,我们的创新服务体系就能提供什么,打破了目前内部创新过程中的闭门现象,形成了一个资源丰富、服务立体、规范统一的创新服务大平台、大体系。此外,在现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要充分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不断培养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壮大。
3.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科研体制,就要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科学合理分配科研经费,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科研是创新的种子,科研体制是这颗种子的土壤。为了让更多的种子发芽长大,我们需要一个能容忍失败的科研体系,让土壤里的其他种子也能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此外,还应建立科研经费的跟踪评估体系,充分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不断提高经费的利用率,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良好格局。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我们的政府、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以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外产品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