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刺绣的演变

机器刺绣始于19世纪初。1828年,法国织棉工j·海尔曼(J. Hailmann)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刺绣的缝纫机。用白色棉线在彩色布料上绣出花卉图案,品种包括床罩、枕套和桌布。第二年,他将这项专利卖给了瑞士和英国,机器刺绣在欧洲开始流行。1829年,英国刺绣艺术家H. Houldsworth创作了桌布、裙子、床罩、门帘、窗帘等。用缝纫机绣出彩色的线。图案多为点缀枝叶的花朵。机器刺绣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1941,上海盛佳缝纫机公司开设盛佳机绣缝纫车间,教授机绣技艺。由于机绣生产具有设备简单、技术易掌握、投入后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20世纪50-60年代在中国得到了较大发展,主要产地为上海、苏州、无锡、青岛、杭州等地。自1968以来,各地陆续引进国外自动刺绣机,机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机绣在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发展迅速。产品多为化纤材质,采用多头电子绣花机等先进设备。产品产量高、品种多、成本低、工艺精,在国际花边和刺绣市场上占有优势。多头电子绣花机由电脑程序控制,每台机器多达24个机头,可自动在整块布料上连续绣出图案。电脑可以存储30种不同的图案,并可以放大、缩小或改变方向。机绣用的绣花线因品种而异。生活用品使用260多种颜色的专用绣花线;彩色丝线常用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