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竹器是哪里的?

说到“鸭子镇”,大多数人都知道是指黔东南的三穗县。但“竹编艺术之乡”是黔东南州三穗县的另一个称谓,恐怕知情者更少。

事实上,贵州省文化厅给三穗县起了个“竹编艺术之乡”的绰号,并不过分,但名副其实。只要路过三穗县城的汽车站,琳琅满目的竹制品都会让你大饱眼福。

三穗县土地肥沃,有利于竹子的生长,盛产毛竹、毛竹、黑竹、白竹、绵竹、石竹等不同种类的竹子。距县城12km的蜂坡一带,素有“万亩竹海”之称。去年水城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用的竹棚架就是从这里采购运输过来的。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繁衍的民间手工艺人,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竹编,由来已久。清朝光绪年间,三穗县瓦寨村的帽子畅销湖南,湖南洪江成为著名的帽子中转站。民国二十七年(1938),贵州省政府下令三穗县赠送一顶帽子和一个精美的篮子参加手工业博览会。1959年,从瓦寨中挑选出24顶新精制的帽子,送往北京,作为10国庆献礼。1974期间,三穗李斗、梅西篮作为贵州民族手工艺品参加广交会,引起了外商的兴趣,当场与泰国、新马外商达成订单交易。

三穗竹器种类繁多。从形状上看,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喇叭形;从用法上看,有抬、扛、挑、举;从功能上看,有饭碗,有菜有粮,有筛米晒粮,有放笔,有抓鱼,有避雨,有关鸟。根据各种风格竹制器皿的特点,竹棍的折断方式也各不相同。帽子的竹竿断得很细,一定要切得均匀;背凉的竹片要去掉,刮平,染色;畚箕的稻草断粗硬,编织比较随意;简而言之,持细物而饰之者,细而顺,做工甚讲究;谁拿着粗的东西,谁就粗硬,工作就比较随意。

编织竹器所用的材料更有讲究。帽子很精致,应该是手指大小的竹子做的;凉席又软又宽,必须用竹子编织,玻璃口很厚;晒席是平的,竹条要宽而平,所以选择枝条大、质地硬的竹子;芦口圆润时,须用绵竹镶边;米箩又细又硬,宜用白竹或金竹;簸箕要硬,用斑竹编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穗竹器已不仅仅停留在实用上,更向观赏和装饰迈进。给竹签染色,在竹器上编织各种图案和吉祥文字,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用塑料包装皮编织,既增强了竹制品的牢度,又让人眼花缭乱。

更有意思的是,三穗竹器已经随着演员们从拿着的东西搬上了舞台。编导们用竹制器具编导的“筐舞”、“凉背舞”、“帽舞”,颇有当地民族特色!

三穗竹器本着大小随用而变,形状适宜方便的原则,制作精良,远近闻名,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难怪,去过三穗的远方客人感慨地说:“没有三穗的竹器回家,将是我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