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的宁静:因为爱情是复杂的海洋。

“前两天整理旧物的时候,我整理了两箱明信片。它们曾经躺在我桌子下面的抽屉里。因为抽屉不够用,确切地说,抽屉早就不够用了,我才下决心把这些思想搬出来,把工作环境调整到中年。”卫阳子在散文《希望你有机会来》中写的这段话,不同于上一个“中年”(我觉得我还是个少年,至少是个青年),其他的就像另一种生活。

作为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相比手机,一些更有形的物品保留了很多记忆。有一些情书,或者不是情书的小纸片,混在明信片里,随便睡。心碎的话不会出现在邮差能看到的明信片上,不写的“思念”是最重的。“希望你有机会来”是写明信片的标准结尾,但后来我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说的不再是“OK”,而是“我应该再也没有机会了”。就好像我们一直笑着说“回见”,心里却知道再也不会见面。

我第一次知道张艺伟的名字是在读《西民的盛宴》的时候,后来我也读了她的其他书,比如《散文集》、《新曲》和《我自己的陌生人》。希望你有机会来,这篇文章收录在她的新书《旧时光的宁静》里。她就读于复旦大学,主修哲学,文学硕士。在台湾省政治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回到复旦大学当老师,教创意写作。我让复旦的学姐给她拍班级的照片。在另一篇文章《为新概念写作二十周年》(她获得了一等奖)中,她说自己大学毕业前已经出版了四本书,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出版了十几本,现在数量变成了二十多本。她的作品主题主要是校园故事和家庭故事,切入的人物主要是都市女性,还有文学经典,比如《西游记》。

《旧时光的宁静》共有47篇散文,分为三个标题:语言是传播机器,探路,追光。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几个方向,包括追忆往事、追忆故城、美术鉴赏、写作教学、人生感悟、重要人物和重要节点的创作,比如新年之际第一次当老师。可以说这本书写的是“冷与热,亲密,爱与悲”,我理解很多文章表达的感情。

春卷

这是一篇关于美食和亲情的短文。

作者在台湾省学习多年。为了让她回家过年,她妈妈允许她提任何条件。她说她只想吃春卷。

“我妈的春卷都是满满的,每一个都快碎了,而且控制的刚刚好。馅料是娃娃菜、肉丝、香菇、冬笋、菱角...我觉得春卷是母亲的专利。”

我的专利妈妈直到去台湾的前一天晚上才给她煎春卷。原因是擦油锅时间长,煎东西不方便。吐完之后,她还不忘夸一句“把全世界的盐都吃了,能游遍全世界,真好。”其实我舍不得离开女儿。

这是我最喜欢的文章,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每次第二天回家,或者离家前一天,除了家人,迎接我的都是妈妈包的芋头饺子。

家乡芋头饺子和常见的饺子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饺子皮。没有面粉,没有水,只有芋头和红薯粉。剥去外皮后,将煮好的芋头与红薯粉混合,揉捏后变得粘稠,可以绞成圆球状。把圆球放在手掌上,拍一下,指尖一点点张开,饺子皮就做好了。馅料是肉丁、红绿椒、菱角、葱花、蛋清。更重要的是,包的包装方式。沿着两边往中间揉,边上留个小洞好入味。最后包好的饺子是半月形。我觉得芋头饺子是我妈的专利。

作者在最后说,“即使我从来不觉得缺席有多重要,过完春节我还是会难过。”美食背后,千千万万的家乡,真诚的美食可以抵御虚无。

一个闪烁和低语的城市

这是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作者的家乡在上海。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在文学生活之外寻找日常生活的意义,比如上海菜。她按照奶奶的手势和妈妈的喜好做上海菜。即使做得不好,她也会告诉外国同学:“这是上海菜。”

今年国庆回家,从家里带了一包“辣椒粉”,够做饭,够调味。家乡的菜最大的特点就是辣。配料里可以没有青椒和红辣椒,但是这种辣椒粉一定要有。有些人会自己做,在菜市场任何一家临街的店都可以买到,但是我这里没见过。

再比如乡音,被视为作者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的行李。“我想了一下,这个‘发夹’字怎么写?也会微笑。这可能就是语言的力量,关于家,关于童年。”

我的家乡是江西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方言也比较特殊。“XX”这个字怎么写?其实这种问题从小就伴随着我,但是问了又问,没有人能告诉我答案,所以我选择自己去找答案。本科学了语言学,研究生选择了方言学方向,毕业论文是关于家乡方言的构词法。觉得家乡话好玩是初心,解决方言词汇的疑惑是使命。

虔诚和奉献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老师的故事。

在其他作品中,作者也提到了这位对她人生更重要的老师:本科论文指导老师王教授。

本科毕业后,她考了研究生,但她对此没有把握,也从未想过明年不上岸还会再战。交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人问她四年做了什么,她有点心虚地说:“我在写小说。”下次再见面的时候,王教授对她说:“如果你考研需要什么帮助,我可以在中文系帮你说话。我可以帮你找某某,某某”,因为他查了一下,发现她真的写了很多好小说。“希望你只要有机会就继续读下去。有大量的工作。”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成了希望小学的学生,因为在一片茫茫中,有一个人,对自己有要求,有期待。读到这里,我也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因为我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孙教授也跟我说了一模一样的话。

学术论文是大三的安排,我的题目是对家乡方言中一个方言词的研究。因为我读书比别人晚一点,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大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找工作实习了,准备毕业后工作。后来在导师办公室,她对我说:“你的研究对象很明确,很有意义。我希望你能继续学习,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帮助你。”其实我也想读研,只是不敢承受考研失败的结果。

在书中,作者的最终结果是有惊无险,而在现实中,我的最终结果却是巧合的保研。

硕士毕业时,笔者又见到了王教授。她仍然担心她不能写论文。王教授鼓励她,“好好写,论文那么多,不比你差。”这个说法让作者很感动。无独有偶,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是在作者《西游记》的序言里,当时我在写硕士论文。最后,我在论文致谢的开头用了这句话。“我一直觉得世界上不缺我的一篇论文,我想做我喜欢的事情,所以我想继续做我本科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写了这篇和我家乡方言有关的论文。”对了,孙教授后来机缘巧合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

文章最后,作者说,毕业后,她的朋友会问她:“你还在写小说吗?”让她又笑又哭。我呢,毕业后因为工作地点离学校近(马路对面),可以回学校图书馆。遇到以前的老师,他们会问:“你还没毕业吗?”

王石照相馆

这篇文章回顾了一个时代。

作者家里曾经拥有一家照相馆,只开了五年。在这五年里,有很多没事干的人光顾店铺,但并不都是光顾生意,而是蹭暖气或空调。文章讲述了几个拍照的人的故事,包括一个想以极低的价格拍照的老太太,一个因为车祸眼睛很细但鼻子有点歪的男孩,一个坚持自己是地下党不拍照只抄袭的男人,一个热爱老照片翻新和一些秘密的老先生,各种人的故事围绕着影楼这个小小的社交空间生动地展开。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老四照相馆”。我一家四口在那里拍了全家福,十二年前。那时候去影楼拍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穿上新衣服,手里拿着道具,身后留个帘子,明知道是假的,但是好看。电影拍摄、暗房冲洗、预约日期,不是“合意”,而是“永恒的纪念”。上一次拍全家福是在去年的正月,用的是自己的单反相机和三脚架。

虽然现在仍然随处可见照相馆,主要是拍摄文件的照片,也有“海马”和“无邪蓝”这样可以提炼的地方,但是早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因为不是摄影师捕捉和使用光线的技术,而是后期的电脑技术。今天的照片,就像当初影楼的窗帘,好看却很假。广州有一家比较传统的照相馆,叫“燕芳照相馆”。前两个月要换身份证,想拍复古照,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几天后,我看到了成品。“太丑了!”但这能怪谁呢?

文中作者还提到了《长恨歌》中的成先生,因为他是靠拍照爱上别人的。我呢,因为爱上了别人,拍了很多照片。

海马汽车溪头店

这篇文章谈的是一种职业。

和作者一样,在上大学之前,我总是用蝴蝶结洗头。先烧一锅水,倒入脸盆,再烧一锅水。两盆热水足够洗头了。洗头的过程就像催眠一样。现在在卫生间洗头太容易了,但是思考的时间少了很多。就像刷牙一样,每天最舒服的时候就是对着门刷牙。在扩大的寂静中你什么都不想要,电动牙刷的声音很容易打破这种寂静。

从美发店里玩手机的女店员,到边吹头发边偷看顾客手机的男店员,店员总喜欢问她“这是你第一次吗?”作者感叹,如果生活只是出现,那很可能是理发店。

说起理发,在广州的这些年,我只去过一次理发店。没有招牌,店里装修很简单,都是夫妻二人打理。整个理发一般只要十几分钟,期间我几乎不用说话,一开始就告诉他们“剪短”。偶尔会思考人生。虽然摘下眼镜后很努力,但还是看不清镜子里的自己。认清自己有多难。

这家夫妻店经常让我想起家乡的“理发店”。还会在门墙上贴一张纸或者挂一块板,上面写着“理发”。其实我觉得“理发”这个词更有意思。剪、修、护理,我们只是单纯的护理头发吗?其实我也在照顾自己的身心,还有我的生活。

书中还描述了其他几个职业,比如旅行团里的小巴司机,明明走了弯路却依然求赞的出租车司机,小区里的外卖骑手,护理机构的护师,话剧演员。

书名《旧时光的宁静》是受林的启发。笔者参观了林和梁思成曾经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李庄。在生命和身体的双重困境下,梁鹤林在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当我们在微风细雨中眺望时,只能给予尊重。

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年轻人成长的思考。在《语言是传播机器》中,面对学生关于“老师,我想我没有爱过”的苦恼,一开始她只是回应“我也没有”,因为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的会成为一名老师,不仅是如何帮助学生解惑。经历了奶奶的癌症,看到了病房和家庭的一些事情,她想从远处回答学生的问题:爱情是复杂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