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造力
大部分创意都是因为思维角度的改变。对于任何事情,你都要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群体等等来看待。仔细想想,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视角的特殊往往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
逆向思维是特例之一。比如开发产品的时候,最好把自己当成一个服务终端,考虑客户和中间环节,考察每一个环节,看能不能做得和别人不一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当成竞争对手,想想他们的处境,多问为什么,反过来问为什么不。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问题,并进行创新和改进。
2.求同存异
多做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不仅要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还要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对比一定要细致全面,不放过任何细微差别(细节很重要)。所以最好一个一个列出来,反复比较。相似必须有相同的内在机制,这更可能是最基本的问题。
大多数人喜欢求异,而思想家更喜欢求同,从千变万化的复杂事物中找出本质和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差异。差异可能是思维的入口,是一个线索。如果遵循,可能会进一步分解事物的特征,发现规律,大家都容易理解。
3、分解与合成
如果你能把你的顾虑分解成足够多的细节,越细越好,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无数个小问题,仔细审视每个问题,你可能会找到突破口,或者开辟新的领地。
比如你学生物学,你可以把多细胞的行为分解到单细胞水平甚至单分子水平,这必然会产生很多技术问题,但也可能启发你建立新的技术体系。另外,你也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样问自己,也就是问200个或者更多的问题,这200个问题里会有你思想的火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关键的问题往往说明你实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
4.非常规思维
想象一下理想的状态会是什么样的,极端的条件会是什么样的,特殊的人的需求会是什么样的,时间的起点和终点会是什么样的,或者无限夸大和缩小会是什么样的,做一个懒鬼会是什么样的,故意犯错会是什么样的,极小和极大会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想法可能会简化或扩大你的问题。
举个例子,你开发一个产品,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拿了它,它可能会被猛砸,战场可能会颠簸损坏,坏人想毁掉它。你的产品能在这方面有所创新吗?
5、艺术性
你可以赋予普通的、不起眼的东西更多的艺术或社会意义,比如让它们变得有趣、有意义,这是一种创造力。把复杂的公式简单化,把普通的东西变得更漂亮、更优化、更节能、更轻便,这是一种美学思想。把简单的东西做成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也是一门神奇的艺术。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尽量做到细致入微,精致,有趣或者有意义。
6.添加新功能
组合也是一种创造,所以要时刻想着能不能赋予你的产品更多的功能,能不能把不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7、随机接触,也就是头脑风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
把很多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让它们随意组合,随意联系,然后筛选分析,激发思考,寻找灵感。所以,有时候随便走一走,或者浏览一下不相关的书刊,和不相关的人聊聊天,可能会启发思考,不一定非要一直待在某个地方苦苦思索才算一份工作。我的导师经常教导我们,吃饭也是一份工作,意思是我们希望在吃饭的时候认识更多外面的科研人员,这样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交流一些信息。
8.想想社会需求
只要是需求,就值得认真考虑。事实上,创造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其社会意义,包括理论、技术和实践需求。所以一定要拓展思路,考察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建立联系。
比如做基础生物学研究的人,不一定只是做实验室工作,可以拓展是否可以接触国计民生,比如垃圾处理、口腔卫生、食品监测、生物能源等等。也可以先考察一下社会需求,再看哪些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突破的方向。
9.移植思想
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即把其他领域的思维方法运用到你所专注的领域,或者把你的思维方法扩展到其他领域,也就是跨学科,甚至是交叉或上升到哲学层面。
彼得的盒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他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他会很快地把它写下来,然后不断地改进,然后他会思考是否可以扩展到相关领域或者更广泛的领域,接下来是实际的考虑,比如是否可以用于日常生活或者医学研究,是否可以申请专利、开发产品或者工业化量产。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有更多的配套问题,你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10,形象思维
我们必须尝试用图形来表达各种意义,因为形象思维可以再现事物的原型,我们很容易发现文字中容易遗漏的空间细节和时空逻辑矛盾。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多画图,多建模型,用想象来弥补思维的空白。你也可以用形象来打个比方,想象它长什么样,内部结构可能是什么样的,换个角度想象,结果会是怎样?或者,通过建立一定的符号,进行逻辑运算,也可以直观地理解问题,发现矛盾。
11.注意矛盾
问题是一个机会,不应该回避,而应该把它当成一个突破的机会。每次遇到困难,你最好问问自己,这里面是不是隐藏着什么机制。不要轻易放弃,先写下来,然后尽可能提出各种想法,逐一分析排除。
12,数学化
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将一切量化、标准化。毕竟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无法量化的,这其实既是挑战,也是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比如生物医学,目前很难量化,但在某些方面有量化关系。很多人不考虑这种关系,做的研究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十几年前,彼得·博克斯就喜欢问一个细胞中有多少个特定的蛋白质分子,这个蛋白质与其他分子定向结合的几何概率是多少,某种蛋白质的量的变化会对最终效果产生多大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种量变模型,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但是生物医学领域很少有人考虑过这些问题,现在才逐渐实现,可见我的想法还是超前的。
13,预测未来
你可以想象一下20年后人们将如何生活和工作,然后专注于特定领域并加以细化。这些预测可以作为你的研究目标。
比如计算机行业,未来肯定是功能的大融合。一个PDA可以满足你几乎所有的信息处理工作,比如打电话、看电视、上网、教育、咨询、服务、仪器控制等等。所以这个行业的一个创新就是持续整合。今天有iPhone和iPOD,明天可能有i100,后天可能有iALL。烹饪和照看孩子可以通过几个按钮来控制。
那么现在的任务就是围绕这些进行开发和改进,做出比iPOD更多更好功能的产品应该是必然的。对于其他领域,思路也可以超前。比如人体的奥秘太多了,很少有人关心。虽然技术难度大,但为了研究而设计实验也不是不可以。至少,我们可以定下目标,一步一步去探索。只有这样,你的思维才能超越别人,才能有大的突破。
14,关注最新技术和理念
事实上,新技术和新想法是创意的最佳增长点,因此我们必须敏锐地掌握最新信息,了解前沿趋势。彼得对新事物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我创新的机会。我必须思考是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或者扩大为我所用。
即使这样的想法没有实用价值,也要把它写下来,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所以,越是不懂,越是要去接触,不能完全让兴趣(偏好有时候是一种思维定势)。因为新技术一定是不完美的,有太大的扩展空间,获得新想法的几率更高。
15,逻辑推演
读书的时候,我的一位导师曾经让我自由思考各种问题,鼓励我大胆想象,不管任何技术上的可行性,或者是否荒谬,先根据现有的材料建立一个假设,然后大胆推导,寻找证据,不断完善。如果没有证据,就用想象填充,留下空缺。
比如,假设你的模型是正确的,它一定有很多派生特征,你可以分解这些特征来设计一个测试进行验证。假设是不正确的,在验证过程中自然会学习很多信息来纠正。所以首先要有一个模型或者假说,不管对不对,总比没有好。你有了之后,就要继续推动它,分解它。所以我在那个时候成长最快,学到了很多东西,提出了很多让我惊讶的想法。
16,哲学思考
学点哲学总是好的,因为哲学是归纳的结果,具有普遍性。下意识地用哲学思想分析具体问题,往往能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引发灵感。比如要学会辩证地、系统地、动态地分析问题,从不同层面分析系统要素,研究其结构特征和信息调控机制。也可以从这里那里的具体研究对象推广应用,甚至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或哲学层面。
有些人讨厌哲学,以为学不学无所谓。其实这也是一个情感公式,因为关键是你会不会用,或者用了你觉得没用。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生物学家学习了耗散结构等一些哲学思想,他可能会思考生命现象中的自组织机制,研究自组织中心,猜测系统运行机制,那么他可能会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可能性。
行动胜于雄辩
很多时候,只有亲身经历某件事,才能在某个方面形成独特的见解。作家如此,做科研的也是如此。比如创立肿瘤血管抑制疗法的科学家,在临床上发现肿瘤血管增殖与预后有关,但这么多只停留在实验室的肿瘤学家很难理解这一点,也不可能发现新的规律。所以有时候不一定要有成熟的想法才能去做,而是要在做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摸索进步。很多美国学者都这么做过。
18,跳出片场
下意识的问自己,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是一套,你能跳出来吗?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也许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把思维带到另一个角度或方向,甚至可以自由驰骋,突破常规。
19,把自己想象成上帝
这是我叔叔给我的灵感。虽然他没做过什么研究,但是很有启发。比如做生物医学研究的人,不要总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转,不要看很多文献,而要把自己当成上帝,想想如果自己设计了人体和世界,自己会怎么做。有很多问题是现在的理论解释不了的,但很多人不敢碰,却是人类认知突破的节点。只有了解了世界可能的规律,你才能用想象填补事实与知识之间的巨大鸿沟,才能从高处俯瞰你的研究领域。当然,能达到这种思维状态的,就超出了常人的能力,需要刻苦的训练和高超的悟性。
20.学会做一颗心甘情愿的心
学会收集数据和思维方法,积累基础知识和资源,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洞察研究前沿。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赶紧收藏这个帖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