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卫星有多牛逼?

16年8月的凌晨,随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中国人的“飞天”梦再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从此,在头顶那片属于中国和世界的浩瀚星空中,有了一个“量子”的牵挂。

量子卫星从最初的研制到发射,承载了太多的关注和期待。那么,这位举世闻名的“新星”到底有多牛?它的技术实现难度有多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工程师兼卫星总指挥王建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读了量子卫星技术的诸多“极限挑战”。

天地一体:从太空向地面的存钱罐扔硬币

在量子通信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这就好比在万米高空把硬币扔进地面上的存钱罐,而且要准确地把硬币扔进存钱罐狭窄的入口。稍有偏差,信息的传递就会功亏一篑。

“量子编码和计算机编码0101一样,有正负、垂直、水平等不同的状态。只有检测量子的偏振方向,才能成为密码。”王建宇说量子中有两组态,一组是正交的,另一组是倾斜45度的。因此,一个* * *有四种不同的部分正态。

不仅如此,地上的存钱罐(接收装置)和天上的投掷器(量子卫星)都是躁动不安的,它们不停地旋转。

“这是瞄准和检测失准的最大难点。我们要在双方都在运动的情况下完成信息传递。”王建宇强调说,有一点点错误是不好的。如果是,地面将接收到错误代码。

王建宇认为,一旦误码率高于3.5%,信息传输就毫无意义。“3.5%是底线,通常我们会把误码率控制在1%到2%之间。”

探测器灵敏度:在地球上看到月亮的火柴光。

如果说把硬币从太空扔进地面的存钱罐令人咋舌的话,接下来的技术就更让人眼花缭乱了。

量子卫星使用的是单光子探测器,目的是捕捉每一个光子。那么,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个60瓦的灯泡每秒发出约10×10个光子,一根火柴的最大光量约为3~5瓦。”王建宇说,量子卫星探测器的灵敏度相当于在月球上点燃一根火柴,我们可以在地球上用望远镜看到它的光。

如果考虑火柴点燃后光线在各个方向的扩散效应,观测难度可想而知。“探测器的灵敏度必须达到这个水平,才能从太空中捕捉光子。否则天上的量子卫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王建宇说。

时间同步设置:1秒钟排队1亿光子行。

在太空中,量子卫星每秒向地面发射约1亿个光子,这需要地面接收设备接收所有光子。不过这种接待流程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讲究先到先得。

“我们必须知道每个光子是从哪个数字发出的。信息传递意味着发送者和接收者必须是正确的,并且有完整的序列。”王建宇说。

光子一个一个连接起来的方式就是时间同步。“我们现在的接收频率可以做到一纳秒,也就是一秒钟内把一亿个光子全部排列好。”

心理困难:这是前所未有的探索。

不同于之前很多赶超的老剧本,量子通信的道路是中国科学家自己一步步探索出来的。

“我们以前做各种卫星的时候,一般都有一个参照物。虽然人家不会把技术告诉你,但至少心理上有个期待,因为别人已经做了。我们相信通过自己的研究总能成功,心里也有这个底。另外,国内也有很多例子。虽然起步晚,但实现了赶超。”王建宇说。

但是,量子卫星不一样。“这个东西到底行不行,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心里真的没有底。”王建宇颇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们处理过无数的卫星研制工作,但量子卫星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谈到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王建宇很平淡。“这只是人类探索量子物理世界和空间科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