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发明
但是一大早就被吵醒了,门口来了一群陌生的外国人。有的用蹩脚的葡萄牙语和他们打招呼,有的做手势借水,更多的人忙着架设天文望远镜和照相机。
中午时分,明媚的阳光慢慢开始暗淡,发生了本世纪著名的日全食。围观的人群骚动起来,在他们的胸前画了十字。一些人急忙去找牧师,而那些外国人则开始放心地观察。
他们是来自遥远英格兰的天文观测队,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个德国人的奇怪理论。
很快数据处理完毕,底片冲洗出来了。
带队的教授是标准的英国绅士。虽然先生们最推崇的是冷静的风格,但教授的眼神里明显流露出期待和焦虑。当他把湿膜放在灯下时,教授的手和胡子很快兴奋地颤抖起来。宇宙是有界还是无界,我们所属的空间是直的还是弯的,牛顿的思想是胜利的还是颠覆的,都取决于这些小电影。他深吸一口气,睁开眼睛。
很快,甚至在离房子50米远的地方,就能听到一声粗鲁的嚎叫:“天哪,那个叫爱因斯坦的德国人到底对不对?”!"
在两张重叠的底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束笔直的星光在阴影中穿过太阳时,其实是发生了偏转,偏转角度是秒。
皇家学会的大厅里挤满了来自英伦三岛的科学精英。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意识到这将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特意穿上节日服装。
当大会主席汤姆森爵士扶了扶眼镜,缓缓宣布大会主题为“广义相对论在天文学中的验证”时,底层的学者们开始窃窃私语,随后声音越来越大。有的甚至不等主人叫,就站起来隔着橡木桌大声辩论。汤姆森几次试图控制局面都没有成功。他遗憾地摇摇头,尴尬地对旁边的几个成员笑了笑。
但当著名天文学家、本次天文巡天的总领队爱丁顿勋爵出席会议时,下面突然静了下来。他满脸灰尘,声音嘶哑,讲话简短,但即使是离他最远的人也能清楚地听到这些话,”...铁一般的事实...灯弯曲了...与爱因斯坦博士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会议开得很晚,没有人提前离开会场,甚至没有人站起来发言。鲜红的地毯和摇曳的烛光,让禅定中的学者们的脸或明或暗。没有人觉得饿,没有人觉得累,更糟糕的是,工作人员似乎受到了这位物理学家风度的影响,粗心到连晚餐都忘了端上来。但人们根本不在乎这些,从白发苍苍的老学究到朝气蓬勃的新锐,都在默默思考,兴奋不已。
亲阵营和反阵营都知道,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不仅20世纪的一代物理学巨人崛起,而且他,爱因斯坦,亲自抡起大锤,砸碎了牛顿苦心创建、百年完成的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第一道裂缝。
牛顿错了,物理学也是混沌的?这就是结局?啊,艾萨克?牛顿,我们心中的上帝,我们都是你忠实的追随者。你将如何指导我们?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大厅中央牛顿的巨幅画像。
牛顿没有说话,只是神秘地笑了笑。
在伦敦,第二天影响很大的《泰晤士报》头条报道了光线弯曲,牛顿神话破灭,称赞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修正了人类的时空观,拓展了人类的思维世界,并断言他的相对论的影响绝不会局限于二十世纪。很快,从伦敦街头游荡的小贩,到满脸黝黑的煤矿工人,都隐约知道最近科学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情。至于对别人的影响,他们一时半会儿也理解不了。毕竟距离相对论的副产品之一原子弹的诞生还有26年。
在大西洋彼岸的纽约,习惯于哗众取宠的《纽约时报》以“俄罗斯的革命”为标题,但随后又以更大的标题写道:“爱因斯坦的胜利”,“星星不在应该在的地方,但似乎没必要担心。”根据他们的报道,大众已经开始怀疑1999年乘法表的正确性,学生也开始拒绝做几何题。也有人说,爱因斯坦把作品交付给出版商时,警告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懂相对论,但出版商愿意冒这个险。
在巴黎,沙龙里的“相对论”立刻成了最时髦的词。优雅的女贵族可以爱抚怀里的哈巴狗,和闺蜜兴致勃勃地谈论相对论,就像谈论昨晚刚刚上演的歌剧。他们不需要纸和笔。
在柏林,当官方机构正在努力宣传这位不是德国人而是犹太人的传奇科学家时,大街上啤酒馆里的人们正在神秘而兴奋地谈论着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是的,一战在德国惨败已经很久了。德国人很少受到战胜国的尊重。一夜之间,连小学生都把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写进了作业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被民族主义激发的人们,在狂欢或者疯狂的悲伤之后,发现轰轰烈烈的一战,除了大口径的重炮,齐柏林飞船,满目疮痍的建筑,百万亲人伺候的炮灰,真的什么都没剩下。理性终于在人们的冷静中回归,科学再次被推上至高无上的位置。
反正爱因斯坦在2008年如日中天。
电车刚一停下,就下来一个穿着棕色风衣头发凌乱的中年男子。刚才在电车上,警惕的售票员几乎把他当成了小偷,因为他真的很少看到这样一个脖子上系着领带,脚上穿着拖鞋的人。但是如果他知道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教授,他会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爱因斯坦先生刚刚从他的朋友洛伦茨教授的电报中得知,广义相对论已经被证实了。他只是笑笑。自然,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毕竟他心情很好。他一边走,一边哼着舒伯特的小夜曲,但没过多久,他的声音就低了下来。历史上著名的智者爱因斯坦又一次摇着巨大的脑袋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什么...
哪年哪月哪日,艾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南部一个安静的小镇乌尔姆。和牛顿一样,这个注定要震惊世界的人也没有特别的童年。
他的父亲,海尔曼?虽然爱因斯坦是个商人,但他在学校的数学天赋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母亲埃尔莎是个音乐爱好者,经常在家庭聚会上大声朗读席勒的诗。凭着父亲的数学天赋和母亲的艺术天赋,小爱因斯坦应该是才华横溢。然而,这个孩子沉默寡言,让他忧心忡忡的母亲一度怀疑他是不是智障。
但是当他的母亲弹钢琴时,小爱因斯坦会俯在他的头上听。他的蓝眼睛如此深邃,孩子显然明白了。这就是美。也许这就是他一生追求的自然和谐之美的根源。
爱因斯坦很快发现小镇的环境不适合他。弯曲狭窄的街道,庄严的哥特式教堂,雄伟的堡垒,似乎更适合培养一群热血的日耳曼战士,而不是一个视自由为生命的思想家。盛大的阅兵式上,普鲁士军官刻板的军令,士兵单调的步伐,往往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这时,可怜的爱因斯坦紧张地抓住大人的手,想要回家。军号和刺刀是他一生憎恨的东西。
学校的情况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是犹太人,欧洲反犹的习俗由来已久。周围同学有意无意的伤害,让小爱因斯坦更加孤僻。老师们没有注意到他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在老师看来,不能掌握拉丁语语法的孩子是没有前途的,爱因斯坦回答问题时似乎总是很慢。他们无法理解这是因为爱因斯坦的思考比同龄人深刻得多。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触动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他的父亲给了小爱因斯坦一个指南针。无论他如何移动指针,指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这在大人看来很平常,但在孩子眼里却充满了魔力。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推动它。怎么才能找到这个力呢?孩子为此担心了一段时间。
进入中学时,他第一次接触到几何。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归根结底,书中的各种复杂定理都是由几个公理推导出来的。一切都那么简洁,证明过程无懈可击。自然有其独特的秩序之美。
更让爱因斯坦惊讶的是,大自然竟然会骗人!人们通过肤浅的直观经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如此的不靠谱。上帝不仅淘气,而且吝啬。他经常像踢皮球一样把真相踢得更深,然后转身对人做鬼脸。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就像与上帝角力。“也许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从根本上来说是有偏见的,因为它只是基于几个公理。这些公理本身有漏洞怎么办?”当小爱因斯坦摆弄着圆规和三角形时,这个想法在他心中升起。当然他没有说,说了只会导致大人紧张地伸手摸额头。没有人相信这个柔弱的孩子会在几年后轻轻颠覆整个人类的世界观。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长期音乐的熏陶赋予了他美感和想象力,对常见事物的深度思考训练了他的洞察力,而几何问题迷宫般的推理使他的思维更加缜密。他无疑是幸运的。
然而,爱因斯坦仍然不够敏锐,回答不了老师的问题,被人看不起。他还是要交出自己精心制作但依然难看的泥捏板凳,被同学嘲笑。他的拉丁文考试结结巴巴,由于粗心大意,他的算术考试错误百出。他整个青年时代的学习都很平庸。
2000年到2002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学习,那是他人生中一个非常平和舒适的地方。
瑞士建国数百年,自由的氛围是欧洲望尘莫及的。爱因斯坦在这里听不到士兵们无休止的杀戮。空气清新,阳光特别迷人。就连街头巡逻的警察也是慢悠悠的,眼里有笑意。
在这里,爱因斯坦的自由被发挥到了极致。他可以穿着拖鞋进出教室,可以不修边幅地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可以和同学自由讨论,可以翘掉自己不喜欢的课。他甚至对数学这样重要的课也敷衍了事。在他当时看来,物理世界是简单美好的,上帝只偏爱、、、、数学只是增加了形式上的复杂。这甚至影响了他多年后的研究工作。
从现在来看,当时的数学和物理都远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直到二十世纪末,我们才发现数学和物理的交叉越来越深。以前物理只是简单的从数学中寻找工具,现在甚至物理也能导致数学的突破。
记得在一篇报道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伸出双手说:“物理和数学就像树枝上的两片叶子。”
但一般来说,极有洞察力和哲学家气质的人,不一定能胜任琐碎、精密、逻辑严密的数学推理。
没有人能两者兼得,牛顿和爱因斯坦都不行。
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发现他面前的数学分支很复杂,比如数论、几何、拓扑学等。,其中任何一个都会耗尽他一生的精力。这种情况就像布里坦的驴子。可怜的驴子因为面前的两堆稻草粗细相同,无法选择吃哪一堆,最终饿死。
然而,爱因斯坦很快就会为他的选择付出代价。考试前,他对着散落的笔记发呆。幸运的是,他的老朋友格罗斯曼先生天生就是处处与爱因斯坦相反的人,他的笔记和其他人一样整洁细致。当爱因斯坦发现自己在发展广义相对论时缺乏几何知识,转而求助于当时已经是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时,已经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爱因斯坦用格罗斯曼的笔记草草应付考试,但这并没有改变老师对他的看法。在教授眼里,他极其懒惰古怪,是唯一一个跟教授打招呼说“你好”的学生。这也是爱因斯坦虽然极其聪明,但小时候无知幼稚的原因。
他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看到爱因斯坦衣冠不整地跑出实验室,拦住了他:
“爱因斯坦,你可能是个聪明人,但你绝对不适合物理学。为什么不尝试其他职业,比如学医或者学法律?”
“可能吧。”爱因斯坦淡淡地回答。
仅仅过了几年,闵可夫斯基就为他“不用功”的学生的狭义相对论摇旗呐喊,而当他名扬天下的时候,有记者不合时宜地问道:
“教授,你为什么断言爱因斯坦不适合物理学?”
“他太懒了,至少当时是这样。”教授耸耸肩。
不幸的是,闵可夫斯基先生很快就执迷不悟了,临死前,他表达了极大的感慨:死在相对论刚刚诞生的那一年,真可惜。
不能说爱因斯坦这几年无所作为。他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实验室里。当时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苦苦寻找以太,他已经设计了好几个实验。显然,恶劣的条件和不存在的以太使他的努力徒劳无功。
他也经常和朋友去一家叫Metropolis的咖啡店。他们经常在这里讨论哲学话题,有一次一个同学向他介绍了马赫的工作力学。马赫是第一个向牛顿经典力学开炮的人。他尖锐地抨击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
如果爱因斯坦得到了宝藏,他会立即拿回去,读一整夜。马赫的思想就像黑暗中的星星,空间是绝对的,时间也是绝对的。既然都是绝对的、孤立的,我们又怎么能感受到时空的存在呢?
夜已经很深了,爱因斯坦房间的灯还在闪烁。思想巨人已经开始磨刀霍霍了。
爱因斯坦走出校门,发现自己身处冒险岛,父亲的意大利公司破产,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他努力申请留在苏黎世理工学院任教,但他上面的教授冷淡地拒绝了他。没有人喜欢古怪的斗士。
秋天的晚上,瑞士相当寒冷。我们的爱因斯坦先生穿着一件深色风衣,他的旧行李箱里装着他所有的东西。凉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他静静地走在长长的街道上,路灯划出斜斜的影子。
真的很安静。事实上,爱因斯坦一生都是在这种宁静中度过的,不仅是外在的环境,更是他的内心。无论是在日内瓦穷困潦倒,在柏林名扬天下,还是在普林斯顿无人赏识,他总是感到孤独。
后来他反复说,他最向往的职业是看灯塔。汹涌黑暗的海面上一盏明灯,照亮了他指引航船的心。这更像是一个祈祷室,在那里他可以静静地聆听上帝的指示。他甚至不想接受教授的薪水,而更愿意把研究物理作为一种爱好。似乎明显受到了中世纪伟大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影响,他的正式职业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偏僻的眼镜店磨镜片。
但是现在我真的很担心,很饿,老婆焦急的眼神,还有肚子里的孩子...
面前吹着一张破报纸,爱因斯坦无精打采地看了一眼,上面印着一则招聘广告:“伯尔尼专利局,招聘一名二级工程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精通机械工程或物理……”
爱因斯坦的眼睛亮了。
很快伯尔尼专利局的工作人员迎来了一位新同事,他看起来很忙。我工作很努力,但是经常和老婆一起排队买面包,或者推着婴儿车逛公园,上班的时候偷偷在纸上写写画画。幸运的是,他的老板不知道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完成任务有多快,否则他的糟糕表现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那时候已经是2000年了,爱因斯坦是2000年。当时他远离已久的物理领域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寻找以太的实验彻底失败。一些物理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例如,爱尔兰物理学家菲茨杰拉德提出,运动的物体可能因为以太风的压缩而变短,但这被更多人反驳。不仅如此,几年前,伦琴发现的射线让人们更加清楚物质内部更基本的结构,2006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理论也已经开启了物理学的新篇章,只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无论如何,用“雨要来了”来形容当时的情况还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他没有机会在学院里听报告或参加研讨会。和他频繁互动的人只是一些民间物理爱好者。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走向物理学的巅峰。
他一直在苦苦思索“以太之谜”,他走的路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当他还在中学的时候,他曾经崇拜梅奎兹·魏的电磁理论。这并不是因为它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电磁波的发现。爱因斯坦看中了公式本身的完美对称性,但显然这种协变与牛顿的经典理论相冲突。
举个例子,根据牛顿力学,如果一个人站在一辆速度为0的汽车里,以相对于汽车速度的速度向前扔一个球,这个球的速度等于一个人站在地上不动的速度。任何初学物理的人都会得出这个结论。但是,我们知道,光也是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如果站在车里的人拿着手电筒,那么光对地面上的人来说是什么速度,还是加上去的?可以简单叠加吗?
如果你高速追上一束光,你会看到什么样的场景?你会看到光波在原地晃动吗?
爱因斯坦冒了一次险,为了从对称性这一简单的美学观点出发,他宁愿放弃人们习惯的经验。他也相信上帝,但他不相信一手掌控人类命运的上帝,而是在万物的秩序与和谐中展现的上帝。
我们称之为冒险,是因为仅仅几十年后,在美国留学的两个年轻人在研究基本粒子的奥秘时,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简直就是对对称性的破坏,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按照普通美国人的解释,他们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实被推翻的并不是相对论,而是古希腊文明以来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幻想。似乎无数物理学家终于揭开了梦中情人上帝头上的面纱,却失望地看到一张坑坑洼洼的老婆婆脸。
这两位值得全人类骄傲的年轻人来自中国。其中一个是李政道,另一个是杨振宁。
毫无疑问,思想的重大修改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是对于新思想的创始人来说。很快爱因斯坦的脑子里就塞满了以太、量子、时间和空间,以至于在用奶瓶给他的孩子小汉斯喂奶时经常会分心。逻辑上的混乱让爱因斯坦更加不知所措。
他疲惫地从办公室回到家,头晕目眩。然而,爱因斯坦凭直觉断定,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经验在起作用。那是什么?他越想越困,眼睛慢慢闭上了。这时,他的妻子米列娃在厨房里叫道:“艾伯特,该吃饭了,你为什么不收拾桌子?”
“时间!?"就像一颗流星划过他的脑海,爱因斯坦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他连忙翻开牛顿的自然科学哲学原理。牛顿在上面用坚定的语气写道:
“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与外界任何事物都无关。它总是一成不变,一动不动。”
“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本身就按其本性均匀流逝,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
"当运动系统和静止系统的坐标变换时,显然,时间是不变的."
不会这样,肯定不会这样。爱因斯坦埋着头走来走去。一个人在行驶的汽车里看到的时间和一个人站在地上不动看到的时间不一定一样。呵呵,根本没有绝对的空间和绝对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努力寻找以太,刻意想要测量地球相对于绝对空间的速度,都是徒劳的。以太不是找不到,而是根本不存在!!
一个月内,名不见经传的爱因斯坦向德国最负盛名的杂志《物理学年鉴》发表了四篇论文。他挑出最轻的一篇文章,内容是通过中性物质稀溶液的扩散和内耗来确定原子的大小,寄给了他的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那里他毫不费力地获得了博士学位。另一个是关于研究悬浮粒子的布朗运动,也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三篇是著名的光电效应。历史上首次提出光量子理论,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与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石。几年后,它仅仅因为这个而不是相对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事实上,就爱因斯坦的贡献而言,他一生能登上5次诺贝尔奖领奖台。光量子理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统计物理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而我们所熟悉的激光的理论工作也归功于他。
第四篇论文的名字很简单,叫做《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然而,稍微了解物理学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令人震惊的文章,它宣告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并没有炫耀他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技巧,但平实而深刻是爱因斯坦论文的一贯风格。理解它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但需要革命性的思想和脱离日常经验的勇气,尤其是在当时。
爱因斯坦提出的假设很简单。首先,我们不能确定一个相对静止的物体是静止的还是匀速运动的。因为绝对静止的空间不再存在,一切静止都是相对的。第二,真空中的光速永远不会改变,也无法被超越,这与光源的速度无关。也就是说,对于站在地上的人来说,汽车发出的光的速度和火箭以光速飞行的速度是一样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从这两个假设中得出的第一个奇怪的结论是,所谓的“同时”是相对的!假设我们站在地上,一架飞机在我们面前匀速飞行。在地面的人看来,我们右边的人挥手,左边的人同时弯腰,而飞机上的人坚决不同意。他们以为我们右边的人先挥手,左边的人后弯腰。相反,飞机上的人认为是空姐不小心在机头打碎了一个盘子,尾部的乘客点了一支烟,而地面上的人异口同声地说是盘子先掉到地上再点的烟。
很可笑吗?我劝你不要在飞机上拿秒表来证明真实性,因为“同时”发生的事件在另一群人眼里的时间差是千分之一秒,你没有那个反应能力。这是由于尽管飞机的速度达到每秒几百米,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光速。但这也是好的,至少在平时,我们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时候,不用加上“在我们相对静止的人看来”之类的复杂状语。
为了更好地解释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所谓思想实验,就是在地球上的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条件下所做的一个想象中的实验,因为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人们几乎穷尽了对通常状态下的材料的研究,他们经常研究绝对零度的低温或者上亿度的高温,接近光速的运动或者一万米长度的空间。这是思想大师爱因斯坦所熟悉的,很快成为他学术攻击或辩护的利器。
爱因斯坦假设:“当观察者站在铁路上时,沿着火车的方向有一个点,相反方向有一个距离相同的点。在某一时刻、同一时刻,观察者自然认为这两个点同时在闪烁,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而他恰好站在两个闪烁点的中心。”
“假设当闪电击中时,一列火车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在两道闪电的瞬间,列车中的观测者恰好处于与地面观测者相对的位置,但他正朝着闪光点跑去,并离开了闪光点。很自然地,他看到了点的闪光比点的闪光更早,但他知道他在运动。根据他自己移动的速度,很容易得出两个光是同时出现的结论。”
但根据前两个基本假设,也可以设想火车是静止的,地面是向后移动的。因此,火车上的观察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闪光,所以他得出结论,有些灯比其他灯亮得早。他也知道他的位置在两次闪光的中间。因为他认为他是静止的,所以他不得不断定他看到的第一个闪光比他看到的下一个要早。"
有趣的是,地面上的观察者也不禁赞同这个结论。他确实看到了两个闪光同时发生。但是现在他应该在行动了。当他考虑到光速和他正在向光点移动的事实时,他也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光点的闪烁比光点早。
总之,对于闪电是否同时发生的问题,不能说是或不是,要根据所选的参考系来回答。
你可能已经被搞糊涂了,但是进一步的推演会得出你意想不到的结论。比如“规模收缩效应”“时钟变慢效应”“质量增加效应”
“比例效应”就是你面前有一把尺子。当它相对于你运动时,你会发现它的长度缩短了。
“时钟变慢效应”是指时钟会在一个运动的参考系中变慢。举个例子,地上有个钟,飞机上有个钟,飞机上的一个鸡蛋掉到了机舱地板上。从鸡蛋卖出的那一刻起,船上和地面上的人就开始同时记录时间,直到着陆。结果地面的人测的时间更长了。换句话说,在地面上静止的人看来,物体运动的时间变慢了。“时钟延迟效应”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你以光速乘坐火箭飞行,射出一束激光束,那么还在太空中的人看到的应该是以两倍光速飞行的光,但实际上光速在所有参考系中永远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根据,如果变大不变,就会变小,也就是时间变慢。
“质量增加效应”是指运动中的物体质量增加。比如一筐一公斤重的鸡蛋,如果飞得足够快,我们站在地上一动不动的人最多五公斤重。如果它飞得更快,它会毫不犹豫地按下地球上最大的刻度。但永远达不到光速,不仅是鸡蛋,任何有质量的物质都永远达不到光速。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后面会提到),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能量越大,质量也越大。当物体接近光速时,其质量上升越来越快,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才能进一步加速。实际上永远达不到光速,因为那样质量就会变得无限大,这就需要无限的能量来做。光也是一种物质,它的速度之所以能达到极限,是因为光本身在静止时没有质量。当然,你推断质量越小物质跑得越快显然是荒谬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相对论限制了任何正常物体都必须永远以低于光速的速度运动,只有光或者其他没有质量的波才能以光速运动,这就导致了光锥的最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