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导读:2006年6月5438+10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是我国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以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标志,“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战略思想、战略决策、指导原则、政策部署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体系的基本形成。

第一,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新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活动日益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产业的知识含量日益增加,知识资源正在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

过去20年,中国保持了年均9.4%的增长速度,国情决定了未来15-20年必须保持高速发展。但是,受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转变。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加快经纪机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要素驱动向集约型创新驱动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思路。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科技竞争的焦点不断前移,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凸显。原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在占世界GDP 92%的49个主要国家中仅排名第24位。此外,目前全球86%的R&D投资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9%,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50%。只有大知识的企业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的发明专利总量只占世界发明专利总量的1.8%。中国在美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仅占非美国人授权发明专利的0.2%。在制造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发明数量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0。在这一复杂背景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二。实施规划纲要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年6月5日至10月3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是我国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以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标志,“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战略思想、战略决策、指导原则、政策部署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体系的基本形成。

规划纲要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形势、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政策措施。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6字的指导方针,是我国一半以上实际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的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选择。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角度,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关键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重点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迫切需求出发,下大力气突破关键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提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基础。

努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指标,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国内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引用量均位居世界前五。

为有效实现上述目标,《纲要》作出了四项战略安排。一是立足中国国情和需求,确定了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选择了68个任务明确、近期可能有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二是实施16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三是安排了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和18个基础科学问题,提出了4项重大科研计划。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将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第三,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中国在21世纪初开始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必须加快实施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全面实施以规划纲要为主要内容体系的科技发展战略,各部门、各地区积极行动,采取切实措施,陆续制定出台了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

2006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实施

为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相继颁布实施。

《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明确提出“十二五”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将由目前的21上升到此前的18,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实质性进展。针对当前科技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规划从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措施。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二是加强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对科技创新需求的引导,优化全社会创新环境。

2011以来,科技部陆续出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及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意见》,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