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水蛭素
由于水蛭素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而水蛭的来源有限,因此国内外医药界都将目光集中在通过基因工程获得重组水蛭素上。1986后,重组水蛭素分别在大肠杆菌和酶原中成功表达。重组水蛭素与天然水蛭素相比,63位氨基酸(酪氨酸)未被硫酸化,活性略低,其他性质基本相同。静脉注射在治疗剂量下没有毒副作用。目前,国外一些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已经进入水蛭素的各种临床研究。每年至少有十多项关于水蛭素肽的专利发表,包括水蛭素样肽,每年总有几十篇研究论文。1998年底,重组水蛭素药物在德国正式上市,199在英国获批上市。注册国家为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10多个国家。
水蛭素的血清半衰期太短,无法发挥抗血栓作用。将水蛭素和PEG加工成偶联剂,可大大延长水蛭素的血清半衰期,从而提高其体内抗血栓作用(PEG修饰是提高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血浆半衰期的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