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性衰退”的根源
“通货膨胀性衰退”的特点是消费品价格上涨,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下跌,制造业不景气。一般来说,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不会出现这种类型的衰退,因为错误的投资会被清理,不会长期停留在低效率的生产部门。但如果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那些错误的投资,尤其是泡沫时期形成的投资,就不能及时清理,人为维持低效生产。换句话说,通胀阻碍了市场的自发调整,这也意味着通胀性衰退必然与经济结构的刚性联系在一起。
此外,通货膨胀也会抑制创新。因为经济刺激产生的需求,企业迎合这些需求进行生产就足够了。这种情况下,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不足。因为没有创新,资本回报率低,这些企业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无法有好的表现。
通货膨胀与信贷资源的不平衡分配有关。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得资金后,会优先贷款给国有部门,包括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因为这些部门有政府担保,对银行来说风险较小。而且这些部门获得信贷资金的成本也低。因为信贷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资本被这些相对低效的部门消耗后,生产效率更高的部门就更少了。由于很大一部分信贷资源被低效部门占用,高效生产部门要想获得信贷资源就要付出更高的利息,增加了其生产成本,降低了其资本回报率。
当资本在生产部门得不到高回报时,自然会进入消费品市场和一些被认为具有保值功能的资产,从而推高消费品和这些资产的价格,如茅台酒、住房、黄金等。而且,当人们预期消费品价格继续上涨时,就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从而减少可用于生产的资本。结果是社会总产出下降,福利水平也下降。
所以我们在经济上看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就是一方面工业部门不景气,企业利润率很低,反映在股市上,但另一方面消费品和资产价格却大幅上涨。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通胀性衰退”。这种衰退会被通货膨胀刺激的增长所掩盖,人们没有意识到经济其实是在衰退的过程中。
要解决“通胀衰退”的问题,应该停止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等导致通胀的经济政策,不要把宽松货币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需要一个独立于政府的金融体系。
此外,我们应该鼓励储蓄。当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遏制时,人们愿意储蓄。储蓄虽然会暂时减少对消费品的需求,但会增加资本,降低利率,使人们未来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储蓄和消费一样,其实也是一种支出,但这种支出是用于中间产品的生产。
还有,停止给低效部门输血。当效率低下的部门获得大量信贷时,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僵尸企业应该破产,不要注入资金维持运转。如上所述,在维持大量低效生产的时候,资本市场的表现肯定是不好的。
当通货膨胀停止,信贷资金配置到高效的生产部门,生产率就会提高,价格就会下降,人们手中的货币购买力就会提高,这就是真正的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下降所表现出来的通缩是好事,它不同于通胀导致的通缩,即信贷收缩。
其实可怕的不是衰退,而是无法快速走出衰退。持续的衰退是由持续的通货膨胀造成的,通货膨胀把衰退伪装成繁荣的假象。当通货膨胀造成经济衰退时,如果用通货膨胀来掩盖它,只会使问题恶化。
为此,我们应该放弃凯恩斯主义思维,这种思维不考虑满足需求,即有效配置资源,而是考虑就业和增长等宏观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就会人为维持低效生产。很多人把凯恩斯主义当成解决危机的办法,却不知道它才是危机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