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化带是什么意思?长城文化圈是什么意思?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两者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条长城建于明朝,位于历代长城的最南端。沿着这条长城,以辽东、甄姬、傅玄、大同、山西(又称三关镇或太原镇)、燕绥(又称榆林镇)、宁夏、固原、甘肃为中心的九边地区,就是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大致范围。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与演变是对周秦以来长城带特殊政治经济发展的总结,也是中国长城文化带发展的最终形态。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洪武开国至土木之变时期(1368-1449),以发展战争经济为基本内容的生产型文化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二、从土木之变到隆庆和谐(1449-1571),以经济战争消费为主要兴起发展阶段的消费型文化带。第三,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交流文化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为隆庆至崇祯失国(1571-1644)。交流长城文化带的崛起带来了长城文化带的新发展。明代长城沿线的九边地区有各种类型的“马市”,其中有记载的有70余处,可供考察的有50余处。这些市场主要建立于明末,尤其是“隆庆何仪”之后。不仅“马市”的种类和数量激增,市场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相互交往的“民市”取代了“官市”,占据了主要地位。从此,在长城,“田地一天天长,商贾越来越好,边民开始懂得生活的乐趣”。到明朝末年,“六十年来,百姓安居乐业,商贾云集,与中原无异”。长城文化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文化区域,已经出现了与中原文化区域融合的趋势。
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明长城文化带,伴随着蒙汉关系的曲折发展而演变,从明初以战争经济为核心的生产型文化带,到明中叶畸形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再到明后期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交流型文化带,最终发展成为一条农牧商业并举、融入整个中国文化的新型文化带。在明蒙关系中,经济关系的发展制约着政治关系的变化,政治关系的变化决定着长城文化带的演变历程和特点。经济的发展需要政治与之相适应。明蒙之间“中外同利”的民市贸易,突破了官专利的不平等朝贡贸易,是当时经济关系的主流。当这种主流受到明、蒙政治、政策的阻碍时,战争就爆发了;当这种主流适应了通贡贸易,经济繁荣就会取代战争灾难。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庭往往站在小农自然经济的立场上,对游牧经济采取排斥孤立的政策。明初统治者继承了秦汉以来传统的屯田守边政策,画墙设险,屯兵戍边,形成了明代系统的边境行政设施,从而呈现出蒙中关系的曲折发展,表现为“封锁-反封锁-互市”的发展过程。
秦汉以来长城两侧的经济文化发展史表明,这两个地区、两个社会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贸易往来,以反映其根本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在明朝,“经济需要将游牧的蒙古人和农耕的汉人结合在一个帝国禁令无法完全切断的贸易体系中。”然而,历史上真正平等互利的民族贸易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前朝廷无力制服众多游牧部落时,出现了“亲礼交易”,即农庭将公主嫁给游牧君主,以金钱和货物换取暂时的边境和平;当前朝势力发展到足以征服周边游牧民族时,游牧君主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并向其进贡,以换取中原朝廷的大量物资和金银赏赐,从而形成了由厚到薄的“贡赏贸易”;但在战、防、和的选择上,中原朝廷更多的时候是以天朝帝国自居,对游牧民族采取战防并举的策略,断绝一切贸易往来,这足以让游牧民族采取战争掠夺的手段。在企业计划进军中原的大目标下,他们首先抢夺农资,或者以武力为后盾,强行将农资输入草原,从而形成一无所有的“战争掠夺贸易”。当双方在战争中失利,边民非法走私不可阻挡,或者战后双方敌对局势缓和时,“和平互市”便应运而生。10
长城沿线的农牧民之间的和平贸易在明代以前就已经萌芽,如“后汉与乌桓、北单于、鲜卑进行贸易”,隋、唐与突厥、回鹘“沿边设市”,“用黄金、丝绸设市”,宋与契丹“设市互通有无”,等等。105438+05766686436 这种对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有利的贸易制度普遍建立并繁荣了五六十年,使得农牧业的民族贸易乃至所有的民族关系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总体呈上升趋势,这首先对长城本身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长城带本身的发展,才结束了长城两岸长期的内外对峙和无常局面,从而为清朝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我的《明末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一书对此有专门的论述。
纵观明末长城沿线民族贸易市场的历史,可以看到,人民之间平等互利的民族互市贸易兴起,结束了明朝中前期长城内外的争斗,带来了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牧业大融合,实现农牧业文化的双重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长城文化带发展起来,发挥了过渡功能,将中原文化转移到塞北。正是因为这种深入的民族融合,才导致了清朝“内边”的消失。可见,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农牧业关系的主流,民族贸易,尤其是人民内部平等互利的民族贸易是这种主流的主流。如果说经济繁荣是消除民族对立和差异的基础,那么民族市场繁荣就是基础的基础,是交换功能的具体体现。如果片面强调帝王将相的武功,而忽视经济力量尤其是市场功能在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无法理清中国历史上长城两侧农牧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不利于我们以史为鉴,完善现行民族政策。
信息不太好找。
你也可以参考这个
希望对你有帮助。
/bbs/bbsshow.aspx?id=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