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语言?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言。后来,人们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原来,七千年前,汉语也有啰嗦的背sip和单词,只是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的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来表示完成的动作。没必要像现在过去完成时那样啰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变成腓尼基语,古腓尼基文字演变成希腊语,希腊语演变成拉丁语,拉丁语演变成法语,法语演变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演变成俄语。同时也是一部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为基督教和东正教的过程。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用字母的高级语言。
中文是电脑时代唯一能用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是像英语一样用手摸!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问题。请尽量宣传!汉语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思维范围广。在数学上,因为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更快,但在逻辑思维上更好。但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汉语作为一种表意语言,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甚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成为人类的同一种语言,用这种语言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丰富多彩的,当然是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中,汉语和拼音一起使用,汉语的伟大在于兼容。你可以看到中文的学术论文里有中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的混合,而英文论文里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物理学家可以用他中学时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亦然。英美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学术成果,简直是对牛弹琴。有了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我们国家的一些学者还想拼音汉语。这不是邯郸的好榜样吗?我们中国人也有权起诉那些所谓的文明西方人,他们正在造成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一本同样内容的书,西文浪费的纸张是中文的两倍,全世界用西文的人比用中文的人多5倍。按简单的因子相乘,会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
工业废水增加20多倍,西方人没有资格从语言优越感上对中国人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中找中文文本,因为中文文本是最薄的一种。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偏见;相信汉语迟早会被英语淘汰。我记得大概有一次,胡在辩论时把的话简单地说了清楚。几天前,一位学者李锐被邀请到世纪讲堂。他还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英语将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篇《大时代,小故事》里讲了汉语思维比英语快。然而,他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汉语使用‘音’使汉语思维比英语快,那么粤语思维比普通话快是因为粤语的音多吗?我的回答是,粤语虽然用的声调比普通话多,但是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写法计划性和表达性都很差,有封闭音节。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65,438+0声母,35个韵母,四声。连续相乘的结果是2900个音,但可以用2500个,普通话实际用的只有1,200个。粤语有九个声调。即使它有和普通话一样多的声母和韵母,实际上它使用的声调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而粤语实际使用的声调只有1500个,和普通话差不多,使用率几乎是普通话的两倍。使用率小,意味着学起来难。因为同一个声母或韵母的每次使用其实都是一个练习的过程,使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和掌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词语等,更容易掌握。其实一门语言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用很少的记忆能掌握吗?第二,你能在有生之年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吗?放一个极限来说,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你没学也会,但你知识最多的语言,或者是你学的少,知道的多的语言。
英语不同于普通话。在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音数不会超过20× 20 = 400。反之,任何不在这400个音之内的音,都不被英语识别,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说的不是一个音节。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汉语的发音是英语的三倍,两者之比远大于粤语和普通话。
先说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越快。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这个问题才给大家说清楚。我希望在这里尽可能简单。假设有一个人只能发两个音,具体来说,他可以发A和b两个音,根据计算机的理论,我们知道他仍然可以用这两个符号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要表达的事物只有400个,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个读音表达400个事物中的一个,而一个只会发两个音的人,有时要用9个读音表达400个事物中的一个,因为2的9倍只大于400。
比如英国人用‘I’来表示‘我’,只懂两个音的人可能会用abbababba来表示‘我’的概念。一般人发出声音大约需要四分之一秒。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只懂两种声音的人,不仅表达慢,而且很努力。在表达‘我’的概念时,英国人用的是四分之一秒,只有两种声音的人用的是两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一辈子都是这个比例生活,那么他们生活中享受的所有信息都将是它的反比9: 1。在实际情况中,最明显的就是日语和汉语的对比。我们知道,日语使用100个不同的音,而汉语使用1200个音。所以很多汉字,日本人要读的时候,必须用两三个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单词都是用两个音来表达的。那不是说日本人一辈子能享受到的信息只有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怀疑这是否与日本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考其实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说话过程。如果你说话的时候表达的很快,那么思考的速度也要跟着。一个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过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语文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所以,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文和中文背诵,到30秒的时候,中文用户一定想到了9981,而英文用户一定没有到这里。也许,他只想到了七七四十九。这证明了使用发音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少的语言速度快。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证实。至于思维快是否意味着聪明,这是很多学者都承认的。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之谜:为什么古希腊人比其他人聪明?因为希腊文化来源于古代的菲尼奇,所以我们知道菲尼奇发明了人类的音标,这在声音分解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思维速度上是一个很大的倒退。因为,菲尼奇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只用了22个辅音,所以它的表达速度比现在任何一种语言都慢,而希腊人用的是元音。我们知道元音和辅音结合后,声音的种类增加了好几倍。其实菲尼奇人的声音里也有元音,不然发不出来。所谓22个辅音,是指他们只认这22个辅音作为信息载体,即ma,me,mu,mai,muo在他们耳朵里和一个M没什么区别就像me的四声对英国人没什么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多,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
论坛上曾经有人问,为什么汉语没有英国先进,因为语音种类还是比英语多。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的种类突然增多时,新的想法就出现了。相反,当声音的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元朝以后,中国在他的声音里少了一个‘如’音,中国的衰弱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时,人们还发现,使用声音种类较少的人会被历史淘汰。
我认为汉语一定会打败英语的原因不在这里。关键是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和专利发明新名词在内的英语词汇超过百万个,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元素;如前缀、后缀、复合词,它还需要记忆一百万个基本单词。而这些词,都可以用4000个汉字来表达。根本原因是英语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猪肉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与猪和肉肉无关,只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如果把猪肉猪肉,羊肉羊肉,牛肉牛肉,猪油猪油猪油,羊油羊脂,黄油鹰爪放在一起对比,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连词都是新符号,与其中任何一个都没有关系,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根本原因是,如果把猪肉改成猪和肉一起的形式,就会发四次音,猪肉只会发两次音。所以连词可以省发音但增加记忆,分词不需要记忆但增加发音次数。想象一下,一个屠夫一天要用‘猪肉’这个词上千次,念两次的词比念四次的词节省两千个读音。为什么不呢?但是说到生僻字,英语和汉语一样,用的是分解词,比如驴肉。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建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中文可以分解英语连词,非常有用,而且大大减少了需要记忆的词汇。不仅如此,它还能清晰地梳理出词语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达尔文主义的诞生是基于林奈的二项式方法,使各种印象在头脑中由原来的平面变为立体。比如在林奈之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都起了名字。这样一来,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个名字,而其他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先把所有的生物分类,给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下面放一个字,就形成了二项式法的名称。这样不仅清晰,而且大大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以前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100类,每类100种。我们需要记住的只是100个类名和100个物种名,* * * 200,而不是原来的10000。随着知识爆炸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有必要按照这种方法对其他术语进行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造。原因还是发音类型的数量。
这一现象是德国的莱布尼茨首先意识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西方世界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群体意义语言。但他并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征,而是因为汉字的量化表现,他把汉字定义为世界上最高级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世界,一定会要求世界各国废除拼音,采用汉字。
最后说说人的一生能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中国人用的汉字数量通常是3000到4000个,而莎士比亚的英语只有3万个单词,他可以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的时候,他的词汇量还是三万,而那个时候,英语已经有将近一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对英语词汇运用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望尘莫及的。我曾经在网上问过很多高等教育的英语语言机构,学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些别的。后来在一些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对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要掌握5万到25万个单词,这不仅差距很大,而且,以这个标准来看,莎士比亚和丘吉尔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在我看来,这是任何一个仰慕英语的人的弱点,只要能避免被问到这个问题,其他方面也是。......
保卫中国人!呼吁那些糟蹋中文的人注意以下事实:
(1)联合国六种语言最薄的公文一定是中文;
(2)汉语的准确性已被中国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所证明;
(3)最有前途的计算机语音输入是中文;
(4)汉语稳定收敛,英语不稳定发散;
(5)汉语是生动高效的二维信息,而英语是编码枯燥低效的一维信息。
(6)能够阅读英语世界的文学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并不是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能做到。比如在《荆棘鸟》看一些用英文描述的非非洲植物,确实很难,一般英美人只能吞下枣;但在华语世界里,只有中学学历的人写完了四部伟大的古典小说,谁会惊讶呢?
(7)虽然今天是英国文明的鼎盛时期。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迄今为止,英语世界的文明史远远短于汉语世界。说英语是高级文明语言是没有根据的。为中国人骄傲!为坚信即将到来的中国时代的中国人的热情和信心喝彩!
保卫中国人!呼吁那些糟蹋中文的人注意以下事实:以中文为荣!为坚信中国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的热情和信心欢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已经远远超过了英文,尽管这项技术在进步,但仍在快速提升。但是英语呢?你站着不动。
中国所有现代学科都有很多优秀的学者,但我没听说过谁因为汉语的“不精”而学不好的。中国的火箭还能准确发射,中国的原子弹还能准确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件都可以翻译成中文。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下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英语的笨拙:我曾经问过我系里的几个教授如何用英语说长方体,但是这些母语是英语的工科教授都说不知道,然后我甚至问了几个当地的研究生,他们也不知道。现实让我大吃一惊!现在想问读者:你知道吗?它不是立方体,而是长方形...后来,我确实在字典里找到了这个词,但现在我忘记了,因为它太原始了。唉,英语真是一种愚蠢的语言,试图给一切事物一个名字。宇宙是无限的,英语词汇也是无限的!视错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面体、五面体等词汇只是专业人士。不可能像中国人一样,你不信?你自己去问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英语是发散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长方体”只有专家才能讲!
难怪英语界有那么多专家,而且都那么自信;是的,大多数人连“酒精海绵”、“血压计”这些基本术语都不会说。生活在英语世界真的是对无知的无奈!可悲!英语是一维的,是密码语言。写英语是编码,读英语是解码。仔细想想:如果把英文单词A、B、C、D、E换成1、2、3、4、5,原则上没有区别。根据上面的对应关系,如果cab开头写成312,原则上没有区别。用同一个发音有什么问题?
而中文则是二维的(纸张上最大的维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张上的几何空间。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从一幅画中获取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获取信息快?国家汉字识字标准是1500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有了这2000字,大
在家可以看书,看报,搞科研。但是在英语世界里,没有2万字就看不到报纸,没有3万字就看不到《时代》杂志。10年前大学毕业的专业人士,一般认识8万字。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英语新词,如火箭、计算机等。,但是中文不是必须的。不过是火驱的箭和会计算的机器!但英语做不到这一点,不能靠构词法,因为“太长了”。例如,火箭将成为“火驱动的箭”,计算机将成为“计算机器”。人的视角是有限的,过长的文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目前英语词汇量已超过4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超过654.38+0万。汉语比较稳定,现在中学生都能流利地阅读屈原的楚辞。英语很难,太不稳定。现在人们很难读到莎士比亚的原著,更不用说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写的诗了。我在学习GRE的时候注意到韦氏词典收录的很多词其实都是这个事件开始的新词,比如取自拉伯雷小说的“Gargantuan”。这并不奇怪,毕竟英语在400年前才统一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