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汉卡为什么没有专利?
其实从2018中兴被美国封杀开始,很多人就开始发现,中国并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倪光南30年前就计划开始做芯片,并且已经开始行动。可惜倪光南最终被联想开除,芯片计划失败。
近日,《国家发展研究》官方账号贴出了一段关于倪光南采访的视频。在这次采访中,倪光南谈到了一个芯片研究的往事。这个账不简单。是发改委主管的时政财经综合期刊官方账号,不是普通的自媒体账号,可以说是绝对权威。
采访中,倪光南提到了一件事。他们在1988开始试产,最后证明至少我们可以设计集成电路,非常成功,回报也很大。
倪光南说,当时他做了无数次调查,做了一个详细的方案,最后交给了柳传志,但柳传志批了方案上的几行字,又以没人等为由否定了。倪光南说,现在看来很可惜。
熟悉芯片的人可能知道,芯片这个领域其实很复杂。所谓芯片,其实就是集成电路。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非常复杂的电路集成在一块小小的板上。几毫米的电路板上可能有上亿个晶体管。可以说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整个芯片的产业链非常复杂,必须要有芯片架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结构由英国ARM公司设计,华为的麒麟芯片采用ARM架构。
但是,有了这个架构,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直接生产芯片了。你还必须设计芯片。芯片设计也极其复杂。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设计最先进的芯片,如高通、英特尔、华为等。
设计完芯片后,必须找代工厂,现在世界领先的代工厂是台积电。芯片代工不同于富士康代工苹果手机,尤其是高精芯片。目前,几乎只有台积电能做到这一点。甚至像苹果这样的公司也必须依赖台积电的代工。
代工厂必须拥有掩模对准器,世界上最好的掩模对准器来自荷兰阿斯麦公司。一切准备就绪后,你需要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原材料,才能最终做出芯片。最后是封测阶段,这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少、最先进的环节。
整个芯片行业,架构、设计、OEM、光刻机都是卡住的,可以说缺一不可。倪光南说的1988的实验,其实就是设计环节。华为也是在90年代初开始研发芯片设计,才有了今天的麒麟芯片。
很多人说麒麟也用ARM架构,不是自主研发。这是外行人的话。目前世界上能设计高端芯片的公司只有几家,比奥运冠军还少。另外,征服一个行业必须从一个环节开始,而且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而是很多家公司一起做,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如今,华为在中国的芯片领域让人难以理解。如果联想当初听了倪光南的建议,一起做,今天的局面就不一样了。很多人说,联想要是听倪光南的,做个芯片,可能就倒了。
事实上,倪光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投入太多,但事实证明,芯片设计的投入并不大,却能有很大的回报。
倪光南的这句话也说明,质疑做芯片就是花大钱不赚钱的人,其实可以闭嘴了。事实上,倪光南曾经说过,在那个时候,如果你要设计一个集成电路,你不仅需要投入太多,而且要有很好的回报。
况且到1994,联想营收已经超过40亿,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公司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花点钱搞研发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放弃倪光南的自主研发思路,转到总装厂?
当时中科院的领导也想,“一定要在两者之间选一个,要么柳传志,要么倪光南。我当时的想法是,科学家的数量还是比企业家多,企业家在中国是稀缺资源。”
今天,这个理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是主管经济发展的领导,你是这么想的,但你是主管科技发展的领导,所以你的想法是错误的。
其实在联想发展的前十年,靠自主研发就能发展成功。无论是汉卡、激光打印机还是后来的联想微电脑、switch,都是联想自主研发的。但在1995倪光南被炒后,联想走上了另一条路。
太平洋建设创始人严介和曾批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联想搞小贷,只要钱不要脸。那为什么有人在形势大好的时候找理由炒了倪光南,放弃自主研发之路?有些事情可能只有上帝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