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四光的故事。
爱迪生出生于1847年2月11日,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米兰市。我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我母亲是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在瓷砖生意上赔了钱,举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提奥特堡。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患了猩红热,病了很久。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他耳聋的原因。爱迪生八岁上学,但只学了三个月,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并被赶出了学校。从此,他的母亲就是他的“导师”。由于他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他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八岁时,他阅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作品,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九岁时,他可以很快地阅读困难的书籍,如帕克的自然和实验哲学。10岁的时候,他热爱化学。11岁时,他实验了他的第一封电报。为了赚钱购买化学品和设备,他开始工作。在12岁时,他得到了一份在火车上卖报纸的工作,往返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底特律之间。在卖报纸的同时,他还经营水果和蔬菜。每当他有空的时候,他就去图书馆看书。他买了一台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驱报》。该周刊的第一期是在火车上印刷的。他用赚来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的是,一旦一种化学品着火,他和他的设备都被抛出车外。还有一次,当爱迪生试图登上一列货运列车时,一名列车员揪住他的耳朵,帮他上了车。这一行动导致爱迪生终身失聪。
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火车轨道上救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心存感激,但因为没钱奖励,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与这个神秘的电新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踏上了科学之旅。
1863年,爱迪生在铁路干线斯特拉特福德枢纽站担任电信操作员。从1864到1867,我在中西部各地做报务员,过着类似流浪的生活。足迹包括斯特拉特福德、阿德里安、韦恩堡、印第安纳波利斯、辛辛那提、纳什维尔、田纳西、孟菲斯、路易斯维尔、休伦等地。
1868年,爱迪生作为一名电报员来到波士顿。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这是一个自动记录票数的装置。爱迪生认为这个装置可以加快国会的工作速度,而且会很受欢迎。然而,一名国会议员告诉他,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时投票缓慢是出于政治需要。从此,爱迪生决定再也不做任何人们不需要的发明。
6月初1869,他来纽约找工作。当他在经纪人办公室等待传唤时,一台电报坏了。爱迪生是那里唯一会修电报机的人,所以他得到了一份比他预想的更好的工作。65438年6月+10月,他和Pop成立了“Pop-Edison公司”,专门从事电气工程的科学仪器。在这里,他发明了“爱迪生万能印刷机”。他把这台印刷机献给了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经理。他想收5000美元,但他没有勇气说出来。于是他让经理给个价,经理给了4万块钱。
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的沃德街建了一家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机。他工作了一整夜。他培养了许多能干的助手,同时,他碰巧遇到了勤奋的玛丽,他未来的第一位新娘。在纽瓦克,他发明了蜡纸和油印机。从1872年到1875年,爱迪生先后发明了二极和四极电报,并帮助他人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英文打字机。
1876年春天,爱迪生再次搬到新泽西州的门洛帕克。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个“发明工厂”,这“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始”。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并投入实际使用。他还发明了他最喜欢的项目之一——留声机。电话和电报“是拓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场革命”;留声机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从发明的想象来看,这是他极其重大的发明成就."这时,人们称他为“门罗公园的魔术师”。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在电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1879,10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尝试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找到了一种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以持续1000小时以上,达到了经久耐用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这项发明是爱迪生一生的巅峰。然后,他创造了一个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从中央电站配电,这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成就。
他在纯科学上的第一个发现出现在1883。在测试电灯时,他观察到了他称之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在点亮的灯泡中,电荷从热灯丝通过空间到达冷板。爱迪生在1884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但没有进一步研究。附近的科学家利用爱迪生效应发展了电子工业,尤其是无线电和电视。
爱迪生试图为眼睛做留声机为耳朵做的事情,电影摄影机就在这里诞生了。他使用乔治·希斯曼新发明的一片赛璐珞胶片,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并快速、连续地投射到幕布上,创造出运动的错觉。他在1889和1891的实验室里第一次实验电影。1903年,他的公司制作了第一部故事片《火车大劫案》。爱迪生为电影工业的建立和标准化做了很多工作。
爱迪生在1887年把实验室搬到西橙后,创办了许多商业公司,制造产品,推广他的各种发明。这些公司后来合并成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来被称为通用电气公司。此后,他的兴趣转向了荧光、矿石捣碎机、铁的磁分离、蓄电池和铁路信号装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了鱼雷装置、喷火器和水下潜望镜。
1929 10 21,在电灯发明50周年之际,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德国的爱因斯坦、法国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不幸的是,在这次庆祝会上,爱迪生在进行答辩时,突然因为过度兴奋晕倒了。从那以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1931年10月18这位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因病去世,享年84岁。
爱迪生的文化水平极低,但他对人类的贡献却如此之大。这里的秘密是什么?除了好奇心,他还有一种自己去实验的本能,那就是拥有超越常人的无限精力和勇气去努力。当有人称爱迪生为“天才”时,他解释说:“天才是2%的灵感加98%的汗水。”他在“发明工厂”里组织了许多不同专业的人,包括65,438+00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工人。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都是靠集体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创造力和集体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鲁迅[1881九月二十五日~ 1936 10十月19],中国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育才原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在一个破败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到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赴日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改变民族精神。1905-1907参加革命派活动,发表《摩罗诗论》、《文化偏见论》等论文。在此期间,我奉母亲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国结婚。1909年与哥哥周作人合译《外国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和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员,在北京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从1918到1926,先后创作出版小说、流浪、随笔、坟墓、随笔、诗歌、野草、随笔、热风、华盖、华盖的延续。其中,发表于192112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开始和他的学生许广平一起生活。1929,儿子周海婴出生了。1930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左翼作家同盟、中国民权保护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到1936,创作了《历史小说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被收录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强北动员》、《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等。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全国新报副刊[B]、芒源、语丝、奔跑、萌芽、翻译等文学期刊主编;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关怀和积极培养;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引进国内外名画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献,编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文学史大纲》,整理《姬》,编著《会稽县旧书杂记》、勾古小说、唐宋传奇、旧小说笔记等等。1936 10 6月19上海肺结核死亡,上海数万人自发。
举行公祭、葬礼,安葬在虹桥国际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安葬在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词。《鲁迅全集》(20卷)1938出版。新中国成立后,鲁迅作品的译著已编成《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著》(十卷)、《鲁迅日记》(两卷)、《鲁迅家书》,鲁迅主编的各种古籍也已再版。1981年,《鲁迅全集》(16卷)出版。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相继建立了鲁迅博物馆和纪念馆。鲁迅的几十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被改编成电影。
李四光,原名李,1889,出生于湖北黄冈县一个贫苦家庭。他自幼就读于父亲李卓厚所教的私塾。14岁,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在填写登记表时,他把姓名一栏错当成了年龄一栏,写下了“十四”字,然后把“十”字改成了“李”,后面加了“光”字,从此便有了“李四光”的美名。
65438到0904,李四光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去日本留学。他接受了日本的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最年轻的成员..孙中山很欣赏李四光的志气:“你这么年轻就搞革命,很好,很有志气。”我也送给他八个字:“好好学,成为国之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归来。武昌起义后,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财政部委员,后被选为工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遭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1918,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定回国工作。途中,为了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我还专程去了一趟莫斯科。
从1920,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地质系主任,到1928,赴南京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科研人员常年在野外旅行,跋山涉水,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多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不久,身在国外的李四光应邀成为CPPCC的一员。得到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的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声明拒绝接受CPPCC议员的职务,否则将被拘留。李四光果断决定,只身离开伦敦前往法国。两个星期后,李夫人的徐树斌收到了李四光的一封信,说他已经到达瑞士和德国边境的巴塞尔。夫妻俩在巴塞尔买了一张从意大利到香港的船票,分别在1949和65438+2月秘密启程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地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战斗在科研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中国* * *制片人党,从一名民族民主人士成为* * *斗士。20世纪60年代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和地热利用工作中。1971 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