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

西方文学

捷克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1890 65438+10月9日出生于波希米亚北部马雷斯瓦托尼的奥威策,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卡佩克在布拉格、柏林和巴黎学习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从1917开始,他就一直生活在布拉格,做过各种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去过很多欧洲国家,发表过很多生动有趣的游记。1935年,她嫁给了著名女演员茜茜·弗洛戈娃,三年后病逝。

卡佩克的创作是人道主义的,受到当时西方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是捷克总统马萨里克的好朋友,因其谈话和传记而被称为“官方作家”。随着欧洲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卡佩克的民主立场进一步加强,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领导国际作家保护文化协会捷克分会的活动,并大力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直至去世。

从1907开始,卡佩克和他的兄弟约瑟夫·卡佩克合作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他的早期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批判社会丑恶,如1921和哥哥写的剧本《昆虫人生》,用蝴蝶、蚂蚁、蜣螂等不同的昆虫形象讽刺各种社会恶习。另一部是表现他的黑色乌托邦思想的科学玄幻剧,是表现主义的。在后一类作品中,作者悲观地认为,科技的大发展会导致一种异化的力量,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甚至毁灭人类;这类作品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些反常现象的焦虑,以及对人类理性弱点的思考。出版于1920的《万能机器人》(又译罗素万能机器人)是这类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而卡佩克在剧本中制造的“机器人”(英文robot,由捷克语“劳动”和“苦工”演变而来)一词,在欧洲语言中被广泛吸收使用。同题材作品有《科幻专利工厂》(1922)、《原子狂想曲》(1924,又名《炸药》)和《一战》(1936)。在《原子狂想曲》中,一位科学家发明了原子炸药,在战争中被统治者用来毁灭人类,违背了他造福人类的初衷。小说《战争的蝾螈》中温驯的蝾螈一旦获得了人性和智慧,就变成了毁灭者,并以象征的手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法西斯主义滋生的土壤,展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反法西斯民主立场。

30年代初,卡佩克完成了《霍杜巴》(1933)、《流星》(1934)、《平凡的生活》(1934)三部曲,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哲学思考。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卡佩克意识到捷克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从对人生的哲学探讨转向现实斗争,完成了《鲵鱼之乱》(1936)、《第一救援队》(1937)四部名著。第一支救援队赞扬了矿工们团结奋斗的精神。《鲵鱼之乱》的主题与《环球机器人》相似。人类为了利益和享受,大量养殖鲵鱼作为生产力,武装鲵鱼,使鲵鱼成为人类的对立面,以至于要求人们为其服务。卡佩克用这个符号一方面表达了他对科学发展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资本家对法西斯的支持会危及人类自身,就像人类武装起来的鲵鱼一样。《白病》表现了作者的反战和平思想,《母亲》写的是在祖国危难之际,母亲鼓励儿子在反法西斯战斗中勇敢杀敌。除了《第一救援队》采用写实手法外,其他三部作品都带有明显的虚幻象征色彩。

卡佩克的作品不以反映生活的真实为最高追求,虽有突出的想象力和象征色彩,但并没有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封闭的个人世界,而是与现实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经常通过奇特生动的象征意象来批判社会弊端和资本主义机械文明的畸形发展,表现作者内心的思考和人类的一些永恒的品质,表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卡佩克在创作中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艺术价值取向,被视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