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其次,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意味着农村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低廉,城市较高的生产力可以提供比农村更高的劳动收入。但是这个条件已经改变了。2012调查数据显示,25岁以下农村劳动力70%已经不在农村,过去供给充足农村劳动力的条件已经不具备。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工资增长的增加,而且这种增加是全国性的。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的工资增速高于中东部地区,对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业提出了挑战。
第三,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老龄化社会意味着储蓄率的下降,储蓄率的下降意味着投资来源的减少,说明以前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四是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资源环境条件日益紧张。过去的经济增长,资源便宜,环境甚至不要钱。但现阶段,我们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已经非常紧张。60%的石油需要进口。同时,雾霾的大规模发生也让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增长因素的变化,经济的结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潜在增长率下降,这构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增速在走下台阶后能否稳定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只有脚站稳了,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虽然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希望很大。最近的四组指标可以说明问题。
一是居民收入在增加,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五年来,居民收入增长基本与GDP同步,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农村消费增长也很快。人们的印象是电视、冰箱、家具行业会是夕阳产业,但数据显示,这些行业在农村市场获得了新的商机。可以说,现在与农村消费相关的产业都是“萌芽”产业。
第二,服务业发展很强劲,这类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比如物流、医疗、教育、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又一个“萌芽”。
第三,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未完成的目标之一是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更令人欣慰的是,企业在R&D的投资增长迅速。与此同时,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增长率也大幅提高,这是技术的表现。在这样的趋势下,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行业将成为新常态下的“萌芽”行业。
四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发生更加均衡的变化,经济平衡性增强。与西部经济相关的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萌芽”产业。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萌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时间。如何为“萌芽”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必须深化和推进改革,才能强基固本,才能给“萌芽”浇水施肥。因此,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稳定“萌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为“绿芽”注入活力。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是没有问题的,这将为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绿芽”行业提供环境,能够为中国经济提供持续健康的增长。
如何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萌芽”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经济新常态也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更新。宏观调控要适应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消费成为增长主要动力的经济新形势。这个适应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在宏观调控中,过去的重点是促进经济增长,但我们现在要的是稳定增长,而不是盲目追求速度。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也会委托,但不是目的。举办的目的是为“绿芽”创造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从市场和政府的分工来看,创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中最重要的位置,但创新恰恰是政府不能做的领域。政府应该做的是为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些国家在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后,进入了所谓的“失落时代”。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这种风险是存在的,但并不大。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与一些国家进入“失落时代”前70%的城市化率相比,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只有53%。通过城镇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空间。
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下降是不对的,这表明我们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