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者”一词远不如其英文对应物(本版英文名)贴切。“自雇”就是雇佣自己,香港人翻译过来就是“自雇”。

根据韦氏词典,自由职业者是:独立工作,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人;从事某种职业而不对任何雇主做出长期承诺的人。

更准确的定义:脑力劳动者(作家、编辑、会计等。)或服务提供者,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人,从事某一职业而不对任何雇主作出长期承诺的人。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找到自己的工作,经常但不总是在家工作。

别名:顾问、临时工、包工头、自由代理人、单干代理人、单干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单干艺术家、通过电话、电信工作的人(指精通电子产品的人,尤其是在欧洲)、虚拟雇员、虚拟企业主(目前非常流行)。

自由职业者的分类

在中国,自由职业者包括三类人:

第一类是小商人,比如个体零售店、小吃店、打印店、装修公司的老板。

第二类是没有底薪的业务员,比如寿险顾问、房产中介、广告代理、传销。

第三类是专业人士,如摄影师、专利代理人、律师、会计师、牙医、技术顾问、管理顾问、水管工、电工、理发师、艺术家等等。

对于第三类自由职业者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他们的独立,以自己的方式做事的自由,以及作为所在领域专家的荣誉,远比纯粹的金钱重要。

大多数自由职业者都喜欢自己动手。他们不想雇帮手,因为他们不相信别人会做得和他们一样好。大多数自由职业者不喜欢和别人合伙,因为他们不相信别人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

自由职业者悲哀的是,事业越成功,工作时间越长,陪伴家人的时间越短。

自由职业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SOHO、MORE、MO。

SOHO指的是在家工作的新阶层。SOHO一族(小办公室/家庭办公室)是随着电脑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而出现的。计算机的出现,一方面加快了社会和生活的节奏,社会价值的创造必须跟上计算机的速度,所以一切都在加速,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另一方面,电脑毕竟解放了劳动力,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促进了“休闲文化”的诞生,工作生活节奏可以在时间的自由支配下放慢。SOHO族是那些享受电脑便利带来的舒缓节奏的人。

SOHO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到80年代末,在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流行。自90年代初登陆中国后,迅速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掀起旋风。目前,仅德国就有360万人在SOHO上班。IBM在德国25%的员工在国内为公司工作。在美国,现在有3000万人拥有家庭办公室。SOHO一族的出现,标志着自由职业者的崛起。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硅谷more(移动办公住宅大厦)社区,即互动商务居住区,是2000年由欧美SOHO演变而来的全新社区概念,是SOHO人基于人性的延伸,因此也被称为“后SOHO时代”,体现了人文精神,人权至上,以人为本。到目前为止,我们家已经传了三代了。第一代家是传统的家,完全脱离工作,给家人提供一个依靠的港湾,给人温暖和安全感。第二代家是SOHO式和LOFT式,以家为作坊模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家,没有隐私,方便客户参观交流。第三代home是一个既脱离工作又与工作相关的更社区。户主和他的家庭不仅有一个作坊,还有自己的天空,更人性化,更有感情,更关心人的需求,更融入社会。这种更新的1+1居住模式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SOHO。

莫族是mobile-office的英文缩写,是现代白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他们装备豪华,无家可归,四海为家,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工具开始工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飞机、火车和旅行上。他们是真正的流浪者,工作灵活,难以捉摸,待遇优厚,充分享受着现代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捷时尚的生活。作为一个新的时尚群体,他们的浪漫,他们的流浪,他们的匆忙,他们的成就,让他们成为目前最美的工作群体,新新青年最羡慕的对象。他们比SOHO人更占据时代优势,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