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城市有什么区别?
在我们对城乡差别的认识中,往往更多地局限于物质形态,但就城乡差别而言,远非如此。文化心理差异有着越来越深的根源。要消除乃至弥合这种差距,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如何以更大的空间和包容度接纳城市中的农民;二是农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质、文化、心理适应城市;三是政府如何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安排。
关键词:城乡村民与市民文化心理认同与差异
为什么农民问题成了重中之重一直挂在总书记和总理的心头,摆在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案头,排在中央“红头文件”的前列,刻在包括9亿农民在内的全社会的眉毛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其基本路径是“非农化”。但“农村变非农村”的途径,不是吃原始意义上的商品粮,而是把已经在城市的654.38+0.2-654.38+0.5亿农民工作为市民对待,把农村仍需转移的654.38+0.2万剩余劳动力和每年新增的654.38+0.2万劳动力以及未来新增的需求。
作者简介:杨益谦(1957-),男,安徽砀山人,淮北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三农问题。
被转移的农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研究:
第一,城市如何以更大的空间和宽容的态度接纳农民;二是农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质、文化、心理适应城市;三是政府如何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安排。
一个
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真正让农业起来、农村变强、农民富起来,远非一个文件、一次会议、一项政策所能实现。缩小三大差异一直是我们的致富之道。
价值取向,但我们对差异的理解往往更多地局限于物质形态。随着对三农问题制度层面认识的深入,政治与权力的区别更加突出,给予农民国民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但就城乡差别而言,远非如此。文化心理差异有着越来越深的根源。
1,概念差异
农民代表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们。这个人群往往与生活在城镇或城市的人,即“乡下人”和“城里人”形成反差。生活在乡村,生活在村落,成群结队,亲近田野,草原,自然。由于他们出生地的原始基因,他们作为“乡下人”的地理身份和作为“城里人”的自然地理身份的差异,决定了城乡观念的差异,以及这种身份的社会认知差异。于是,落后、保守、歧视这些概念看似源于农民,也适用于农民;进步、创新、高贵的精神似乎是城市人的专利。“小农意识”、“小农观念”、“小农行为”这些概念,不仅仅是用来代表农民的观念和行为,更是人们用来贬低他人的一种价值判断。领导干部不能胜任工作,所以叫农民意识;厂长亏损,破产,所以叫农民意识;体育比赛输了教练叫农民意识;作家写不出好作品,研究者出不出成果,所以叫农民意识;导演把作品搞砸了,所以叫农民意识;演员演不好自己的角色,所以叫农民意识;甚至有些腐败分子被称为严重的农民意识。够了。其实,带有“农民”二字的贬义词不止一个,比如农民心态、农民思想、农民观念、农民作风、农民思维、农民形象等等。
于是,城里人的头脑里就有了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农民总是墨守成规,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害怕冒险;顽固狭隘,缺乏开拓精神,甚至把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治理的中国根本问题,都歧视性地理解和归结为“农民问题”或“农民问题”。好像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农民造成的,或者根源在农民。因此,如果农民的问题得到解决或农民不再有问题,中国就会安然无恙。
2.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
因为农民进入大中城市,会面临很高的壁垒,比如落户成本、就业机会、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等。因此,中小城镇成为农民进城的理想选择。事实上,农民进城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想要致富的农民甚至直接在自己的耕地上为自己建造城镇,以表达进城的愿望。它代表了一个原始农民对财富的简单追求。即通过城市化改变现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
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上,形成了对农民的歧视。导致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对待。有的腐败分子是假明星,忏悔,要求宽大处理,说我可以回家种田;农民犯了错,怎么能在城里当官,不管是轻是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农民的歧视往往表现为整个社会或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对农民的各种限制。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正规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公。
3.文化和技术差异
还有物质层面的比较。据相关统计,城乡收入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6:1,扩大到现在的3.2:1,而隐性收入为6:1。文化和技术上的差异是无法比拟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缓慢。文盲和半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很大比例,而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人员的比例很小。据有关统计,农村各类科教文卫人员仅占农村总人口的2.5%。就健康而言,可以说差别惊人。占人口70%的农民的医疗卫生消费仅占总消费的6%。
由于文化技术水平低,目前大部分农民工都在做城里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收入非常微薄。那么为什么农民不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呢?难!第一,没有文化和技术;二是没钱培训技术;第三,即使大学毕业,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只有9.1%的人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没有转岗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生存都难以保证,更别说文化技术,更别说精神享受了。
4.心理差异
就心理学观念而言,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其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和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自然会形成自己对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文化和农民意识确实存在。但如果把农民的思想文化放在线性文化进化理论的某一点上,认为农民的意识和观念永远是保守的、传统的或落后的(在门捷拉斯那里),那么这种理解就有些偏颇和绝对了。在马加爵事件中,大多数媒体的评论都归咎于教育、学校的不完善和社会心理治疗体系,这些其实都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大概是“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这种心理失衡很容易变成惹事生非的诱因。相当一部分城市社会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发。
调查发现,农民工是一个面临强烈心理矛盾和冲突的群体,一些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应引起重视。比如,自卑和孤独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一种人为但不可逾越的鸿沟;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城市工人在各种福利上比农民工有天然的优越感;比起生活上的贫困,农民工更难以忍受的是压抑自己的心理和怨恨。他们无法被城市接纳,无法与城市人正常交流合作,无法像城市人一样感受到平等和尊严。
二
正视差异,缩小差异,消除壁垒,弥合差距,是政府、城市和农民的责任和义务。
1,政府该怎么办
制度和政策对农民的限制和歧视以及对农民合法权益的损害普遍存在,制度的缺陷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不健全,乱处罚,缺乏真正能服务农民、保护农民权益的机构和机制。但是,只要观念和感情真的改变了,我们做事、想问题才会处处为农民着想,才会想尽办法破除一切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只要观念和感情真的改变了,相关司法执法部门就能忠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切实维护农民工依法应享有的权利,加大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人员的查处力度。
措施和途径:进入城市的农民,除了原有的基础外,一般都没有接受过多少培训和教育。正因如此,政府扶持进城农民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城市适应性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比如,加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能力、对话能力、组织能力和法律维权能力。农民教育的一个前提是把农民工当成真正的城里人。归根结底,这些培训也是为了帮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这些培训不仅包括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包括政治、法律、政策、道德、权力、义务等方面的人文教育,使农民自觉融入先进的社会发展体系,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人。
引导和教育农民工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实现就业或创业的过程,也是他们融入新环境、开始新生活的过程。其间很可能发生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冲突,甚至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或文化形态的碰撞,这在农民工进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宣传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引导他们自觉培养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应该是农民工培训更高层次的核心内容。
我们常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好像农民都受过教育,中国的问题都不严重。然而,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教了农民多少年,该严重的问题依然严重。农民没文化吗?是的,它是。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既不尊重也不理解农民。因此,谈不上教育和解放,更谈不上引导农民在人类解放的道路上实现自我解放。问题是我们对农民了解多少,了解多少,接近多少,教育多少,教育多少,如何教育农民。对待农民,了解不等于理解,接触不等于亲近,重视不等于尊重,教训不等于教育。
2.这座城市如何接受它
要尊重和理解农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地位,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把他们当人看,绝不再把他们当二等公民。按照传统的理解,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现代化的含义是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如果这样定义,农民就与现代化格格不入。要实现农民现代化,既不是一味阻止农民进城或人为排挤、要求农民进城,也不是让农民全部搬到城里。但是通过农村环境的改变,农业手段的改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会实现新的解放。要真正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必须让农民自我觉醒,走进知识,热爱文明。这种解放的目标和标志是:非农职业化、居住城市化、人口知识化和农业现代化。
对农民善良宽容,为城市做了很大贡献。农村人建设了城市,城市人不仅破坏了自己的陋习,也污染了农村。城市人自己也对农村人的成就印象深刻,但对创造这些成就的农村人却区别对待。如果进一步换个位置想想,我们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在为城市的繁荣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后,我们仍然处处受到歧视,工资被克扣和拖欠,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感情上能接受,心理上能承受,言语上有什么委屈吗?人的行为是被人的观念和感觉所支配的。如果我们互相看看,我们会更体谅农民工,和他们建立联系。如果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会怎么样?
要转变观念和感情,要设身处地为农民工着想。他们大多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由于生活的压力,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怀着希望和恐惧来到陌生的城市工作和谋生。他们在城市里修路架桥,在盖楼盖房子,清理垃圾,洗碗碟,保卫社区。他们大多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为城市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要转变观念和感情,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加快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认为农民的天职就是耕田。农民来到城市工作就业,就占据了城市人的地盘,争夺他们的工作。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接受和支持农民进入城市的条件不仅取决于农民自己的意愿,也取决于城市接受农民的门槛。这样,城市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有利条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帮助农民尽快适应城市。帮助农民实现历史性转变。根据社会发展规律,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小农逐渐向城市工人和城市居民转变,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也成为现代工人,传统农民被历史浪潮淘汰。中国农民正在进入这一历史性转变,这将需要很长时间。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在党和国家领导的帮助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展乡镇企业(多为非农产业),使农村工业化,把很多劳动力变成乡镇企业的劳动者;小城镇建设会使农村城市化,村民变成城市居民,一部分进入大中城市,成为工人或居民;从事农业的人将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而成为现代劳动者。当然,农民不能只靠降低城门进城。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城市不能一味地容纳农民的低素质。农民自己也要努力提高素质。
融合,缩小城乡差距,绝不是把城市人赶到农村,接受贫穷中农的再教育;也不是一味的让农民进城,抢夺城里人的地盘。就是把包括农民在内的现代社会的人融入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整合的政治前提是将农民视为革命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工农联盟是农民和城市利益的基础。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
农民要想融入城市现代化进程,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城市主人的责任感维护城市。一是遵守城市的规则。城市的很多规则和农村的不一样,比如卫生,环保意识。农民要想在城市生存,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旧习惯,遵守城市现有的规则。二是保护城市的公共产品。在农村环境中长大的农民,往往对自己的私有产品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而对公共产品缺乏保护。公共产品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进城农民保护公共产品的意识非常重要。三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文明规范。农民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须改变“田园式”的农村生活文明准则,适应城市“商业化”的生活方式。第四,要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适应城市的规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谋生手段,才能和城市居民竞争,最终在城市里占据更正式的岗位。否则,它的立场没有根本改变。
3.农民如何自立?
农民自力更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首先取决于农民能否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从自由到自力更生的飞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农民已经实现并正在实现自身全面解放的新飞跃。重新审视新时期的新型农民,应该给中国农民一个新的概念:当代中国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驱;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先驱;农村城市化的创造者;民主政治的直接实践者;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有了这样的自我觉醒,农民不仅要致富,还要文明,全面发展解放人。其实,农村比较富裕的家庭,无论是从事公务、非农产业,还是培养大学生,都有一个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他们都放眼外面的世界,走向文明、文明。与其他农民相比,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或者有一技之长,头脑灵活,视野更开阔,观念新颖,发展欲望强烈。在贫富的鲜明对比中,农民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文化书写历史;自我思考才能觉醒,自我行动才能独立。
独立自愿的农民缺乏的不完全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而是必要的权利和自由。就农民的创造力而言,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没有一个农民不想变得富裕和文明。问题是,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建立在农民自觉的基础上。事实上,转型时期农民的“发展意识”相当清晰。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的繁荣和发展。农民自己想不想富,想不想发展?绝对不行。是因为农民自己不会富裕发展吗?不完全是。那么,农民为什么不能致富发展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之外的各种人,农业之外的各行各业,村干部以上的领导发誓不让农民致富,痛恨阻止农民致富,疯狂干涉农民致富。农民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不懂装懂的瞎指挥,最讨厌的是那些装得很内行,告诉农民该怎么做的老派公仆。既然要关心农民,就必须关注农民的自我发展意识。从“我是农民”的角度来看,“我关心我的发展,我要发展,我值得发展”是一种理性的、正义的主张。而不是一味阻碍农民的发展要求,剥夺他们的发展权。
自力更生从来不是救世主,完全改变命运要靠农民自己。与城里人的自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农民都有一种作为农民的自卑感。这也强化了农民对城乡分类和城乡差异的认识。随着观念、心理、制度、政策、环境、文化、技术差异的缩短或弥合。随着城市和乡村的繁荣和融合,农民自身也应该逐渐摆脱甚至消除自卑感,应该树立“我觉得自己是城里人”的观念。我不仅意识到我为自己来自农村而自豪。我能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扎根,比我出生在城市,却在城市里挣扎求存,更让我自豪。农民要想真正在城市、在社会上自立,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抛弃农村人的自卑心理,树立作为社会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自强自立,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现在的年轻一代农民不愿意一辈子待在农村,总是要出来闯荡,让自己的视野开阔起来,提高自身素质,谋求自身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要求。要在城市发展,可以从零开始,但不能凭空想象。这需要一定的实力和能力,至少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具备的潜力。这些能力包括:资本积累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政治资源获取能力、相互合作能力等等。有了这些能力,再加上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城市提供的广阔平台,农民的解放和发展就可以融入人类解放和发展的道路。
村民和市民之间的文化和心理差异,不会因为农民工进城甚至拿到城市户口而自然抹平。也不是因为“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农民打扮成市民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地位。农民进城的初衷是为了生存,至少是为了改变生活状况,而农民改善生活状况的唯一途径就是进城。但要更好地生存,除了消除体制障碍,农民自身最迫切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当然,已经进城的农民,无论是文化技术素质还是心理适应能力,从基本素质来说,都比不愿意或不能进城的农民强。而要能够在城市里继续混下去,进而混出一个市民来,靠原有的本事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政府的制度安排、城市政策和心态调整、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提高和心理素质适应也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