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的简历。
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功能陶瓷方向(与清华大学相比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联合培养)
2001.9—2004年7月,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专业(研究生推荐)
1996.9—2000.7,郑州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学历)2000.7至今: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参加国家“973”计划(5133102-4)、国家“863”计划(2008AA06Z1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2090)、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Jc2003039)。在J. Am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9篇。Ceram。社会主义者j .脱线。继续。技术。和Key Eng。脱线。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7篇,SCI篇,EI 12篇。评审省级科技成果8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7项;高校教材:无机复合材料、陶瓷工艺、玻璃工艺、基础玻璃制造工艺。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建设,“材料科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他现在讲授复合材料、固体物理、材料力学性能和光电子材料等课程。指导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多个年级的生产实践和认知实践;指导学生进行X射线衍射课程实验;引导学生创新实验;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造活动;
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身边的同志和同学积极参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活动。指导学生创办新材料青年期刊,加强科学实践,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信息交流。学生关丽和邵刚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获得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由他指导组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获得了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团队特等奖和全国创业计划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