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和“十二五”成就。
编者按“十一五”渐行渐远。这是“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五年,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成效喜人的五年,是在国际金融风暴下逆风而行、创造发展奇迹的五年,是跨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刻,是在历史自然灾害面前备受鼓舞、奋力自救的五年...
“十一五”即将迈着坚定而果敢的步伐走过他的历程,身后是一串坎坷的道路和艰辛的足迹。这是中国改革道路上不可磨灭的一条路,他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背景。在前几天的“今日谈”中,我们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的“新农村建设”、“五年民生”等重要话题。今天,半月谈网为您开启“十一五”改革启示录...
“十一五”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近期进行的专家问卷调查显示,79.10%的专家认为“十一五”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56.78%的专家认为在部分领域有所突破。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和消费增长趋于协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就业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良好。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在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个别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特别是农村改革普遍惠及农民,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时期被称为“民生五年”。
一些改革仍然进展缓慢。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不少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平稳运行。在一些领域,改革的进展仍然缓慢,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以一定要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把握时机。
例如,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扭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缓慢。主要表现在结构性问题突出,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在反危机的特定时期,以投资为重点的刺激政策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客观上导致发展对改革的依赖性下降,制度变迁促进发展的空间压缩,包括投资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在内的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总的来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比如以追求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方式,以租赁土地和发展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特征,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等等。在内外发展条件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变和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
虽然一些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突破,但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改革成效不大。比如垄断行业改革滞后;财税体制改革未能如期启动,积累的弊端越来越多。此外,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没有大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大部制改革仍处于职能调整阶段,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尚未理顺,创新体制的运行效率尚未明显提高。
以第二次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转型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要强调社会公共需求的转变,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型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要重视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当前,发展方式转变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首先是制度和政策上的矛盾。在反金融危机中,政策调整到位,及时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但相应的一揽子改革尚未推出。二是体制与制度的矛盾。比如,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突出矛盾,既有市场体制的缺陷,也有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第三是政策之间的矛盾。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斗争很多。
因此,只有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比如,扩大消费,建设消费大国,就要尽快启动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适应城市化时代,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公共产品短缺,需要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等。
中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尽快启动第二次改革。与30年来以单一突破为特征的第一次改革相比,第二次改革是一揽子综合改革措施。第一次改革,中国仍处于生存阶段,主要挑战是解决温饱问题,基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第二次改革中,中国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人民自身的发展成为改革的主要挑战,基本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基础。第一次改革,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产品总供给的严重不足。第二次改革面临着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第一次改革主要是想办法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把改变经济总量增长方式作为长期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二次改革需要推进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体制在内的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公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目标。改革大局已经越来越依赖政府转型。
“十二五”期间,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和政府决策。新阶段改革发展对政府转型的整体依赖全面增强。
综上所述,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关键是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矛盾,关键在于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基础性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解决公共治理建设滞后的矛盾,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目标是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基础是消费主导。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弊端较少,必须改变。
“十一五”行政体制改革没有大的突破,重要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及相关的财政分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基本公共服务立法滞后于整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立法层次低,各级政府法律责任界定不清,公共服务供给中难以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
因此,政府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清晰化、法定化。应尽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为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探索建立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巨大差距,但现行的监管体制对此并不问责。因此,在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同时,应成立独立、权威、专业的公共服务监督委员会,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机制。
“十二五”要以政府转型为主线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范围、权力运行方式、利益分配结构、责任义务,逐步进一步制度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事权和财力平衡的体制,按照政府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要求,实现分级财政向管辖财政的转变;以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为重点,建立辖区财政能力均等化机制,强化辖区省市财政责任,保障县级财力。
要按照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直管县”;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执行权力,建立执行机构,加强监督权力,成立独立的监督委员会。我们应该着眼于政府自身的建设和改革,完善公共治理结构。一方面,要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边界,使政府的职能严格限定在市场和社会解决不了的领域,使政府能够集中精力履行公共责任;另一方面,要有效培育微观经济主体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和谐创造基本的制度条件。
以积极的社会制度变革缓解经济增长压力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社会政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分配结构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等问题,是“国内消费不足、产能相对过剩”的重要原因。
例如,中国数亿农村人口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显著,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版图上罕见的亮点。这种潜力的释放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在“十一五”期间从0983年的最高点65438+32.3%下降到2007年的最低点9.1%,24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缺乏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
因此,要解决经济压力,不仅要调整经济政策,还要进行社会变革。短期内,采取积极的社会政策,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防止经济压力和社会问题的双向传导;从中长期来看,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形成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冲突常态化成为社会现实。因此,应把“安全阀”机制作为维护社会弹性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公共产品来建立,成为“十二五”期间社会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平衡机制,即在承认利益分化的基础上,在公平的原则下,通过法律和政策搭建有效的谈判、沟通和意见表达的平台。(半月谈内部版第10期2065 43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闻迟福林)(来源:半月谈)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view/2192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