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道路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传统上称为“东周”。这不仅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东周王室的国王,是西周国王的直系子孙,而且直到战国前期,各诸侯国还把它作为天下***主,借它的名号来提高地位。像韩、赵、魏三家,早已瓜分了晋国,但它们要成为正式诸侯,还需要周王的一纸“命书”。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赐赵、魏、韩皆命为诸侯。”①直到此时,三家分晋才算“合法”。齐国的田氏在国内早已取代了姜氏的地位,但它不但不被承认为诸侯,就连同周王直接打交道的权利也没有。田氏被列为诸侯,是它通过魏国向周王请求,在魏国的帮助下才实现的。齐康公十八年(公元前 387 年春秋时期,从周王朝的角度讲,仍然是姬姓的天下,周平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国王幽王的太子,所不同的,只是国都迁到成周。而成周在西周时代本就有陪都的性质,号称东都洛邑。)田和与“魏文侯会■泽(今河南禹县),求为诸侯。”魏文侯派人向周王说情,次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②田氏这才名正言顺地取代姜姓的齐国,受到诸侯国的认可。
周天子的权威,直到战国中期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 344 年),魏惠王会诸侯于逢泽,接着“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①魏惠王此举的目的是借周王的旗号来号令诸侯,演着春秋霸主们的戏。这一年距战国开始的年代已有 132 年了。
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是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这一年,魏惠王与齐威王相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互相承认对方称王,这是中原诸侯国称“王”的开始。在此之前虽有楚、吴、越等国君称“王”,但那是被认为“失礼”的蛮夷君长,中原诸侯没有称王的。“王”的称号,在中原王朝的礼制中,是周天子的专利。现在诸侯国都相继称“王”,没有任何经济、军事力量的东周小朝廷,就不再被人借用它的名号来号令诸侯了。而各国国君,都想着做天下的“王”,已不需要借用他人的名义。这种政局的出现,已是战国中期的历史。所以,史书上所称的夏、商、周“三代”中的周,实包括西周和东周,亦即包括西周、春秋、战国这三个时代。因而王孙满对楚庄王说,周天下的历数是“卜世三十,卜年七百”②。西周历时 250 余年,春秋、战国历时约550 年,大致为近 800 年。
“东周”这一名称的来历,是由于周平王把王都迁到成周,即今河南省的洛阳市之故。在这以前,周朝的王都在镐京,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12 公里处的沣河东岸。成周地理位置在镐京的东边,故称为“东周”,而王都在镐京的一段时期,就被后人称为“西周”。
①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②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① 《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章。
② 《左传》宣公三年。
“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名称的由来,却比较特殊。它是由《春秋》和《战国策》这两本书而得名的。《春秋》这一名称,本来是各国史书的名称。在古代各个国家都设有史官,“君举必书”,史官有左、右二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①史官记事,本是编年体性质,一年四季所作之事都书于简牍,但不能全举春、夏、秋、冬四字来作为书名,于是概举“春”“秋”,以包括“夏”和“冬”。各国的史书都已亡佚不存了,今天所见到、被收入《十三经》中的《春秋》,是鲁国的史记。鲁国的《春秋》,因经孔子整理而入于“六经”,即孔子作为教授弟子的“六艺”之一,因而被保存了下来。后来又有左丘明和公羊、谷梁等几家作传注,这三家注在两汉时期,都先后被列为官府学校中的教本,因而得以流传至今。《春秋》所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左氏至十六年),中经鲁国十二位国君,历时 242年。
“战国”这一名称,在当时就已经有人使用,但是只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如《尉缭子?兵教下篇》说:“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战国策?秦策四》载顿弱说:“山东战国有六。”《楚策二》载昭常对楚顷襄王说:“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赵策三》载赵奢说:“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燕策一》载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是没有变化,如《史记?平准书》说:“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名称,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以后,才开始使用②。但使用者还不普遍,像东汉班固作《汉书》时,涉及到战国时的人和事时,还常常用“六国”这一名称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