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旭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出生日期:1964.11。
学位:博士。
职称职务:教授、副校长(一)1985.9-1987.7就读于河南省化工学校。
⑵1992.9-1995.3南京化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⑶ 2000.9-2003.438+02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4)2005.1-武汉理工大学工作
5.2004.165438+10月武汉大学在职博士后。(1) 1987.8-1992.9河南省平顶山化肥厂工作。
⑵ 1995.4-2004 438+0在武汉化工学院工作
⑶2005.1-武汉理工大学工作⑶催化剂与催化反应工程
⑵化学热力学
⑶精细造纸化学品⑶高取代度淀粉醚新技术开发。横向负责人(2004年)
⑵ε-己内酯的合成。横向负责人(2004年)
⑶钒矿五氧化二钒新工艺开发,负责(2005)
⑷羧甲基交联淀粉的研究。横向负责人(2006年)
⑸离子液体为模板合成介孔分子筛强酸催化剂的研究。郑州市科技局产学研项目(2007)
[6]《三嗪类除草剂的制备》,江苏龙登化工有限公司(2007)
(7)四氢呋喃-水共沸物萃取精馏分离研究,水平,排名第3,主要实施者(1995)。
ph3吸附去除研究,横向,排名2,主要实施者(1998)。
⑼大学研究用三相固定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6036),排名第四,主要实施者之一(2000)。
⑽武汉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中试开发,主要实施者之一,排名第三(2002)。
⑾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研究,天津大学碳一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排名第二,主要实施者之一(2001)。
⑿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产物的分离,主要实施者之一,排名第三(2002)。
[13]《表面活性剂对气液平衡影响的研究》,主要实施者之一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排名第三(2002)。
[14]《非光气法制备碳酸酯过程的热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76083)排名第二,主要实施者之一,1998,获武汉化工学院“青年骨干教师”。
1999被评为武汉化工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2002年被聘为“化学工程原理责任教授”
2004年被评为武汉化工学院“先进工作者”。
2006年获武汉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1名、、马培生、吴、、或。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1)载体制备方法对化学品性质影响的研究。中国催化学报2002 (2): 130 ~ 132,被SCI收录。
⑵、、马培生、吴、或。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ⅱ。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燃料化学学报,2002 (3) 363 ~ 367。
⑶、、马培生、吴、或。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ⅲ。添加镧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分子催化2002 (3): 293 ~ 297。
(4)张光旭,马培生,吴元欣,氧化羰基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进展。天然气化学工业,2002 (2): 23 ~ 29。
5.、马培生、、吴、或。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ⅳ活性组分及其负载方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中国催化学报2002 5: 413 ~ 420,SCI。
⑹、、马培生、田启峰、吴、李、。多相催化直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ⅴ.催化剂的筛选及合成条件的优化,化学工程学报,2003 (5): 526 ~ 530,被SCI/ EI收录。
⑺Zhang光绪马培生吴元欣田吴奇峰文光李丁火,非均相催化直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ⅵ负载Sn的方法及其负载量对Sn-PD负载型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中国化学工程学报,2004(2):191 ~ 195,收录于SCI/EI。
(8)、、马培生、或吴。非均相羰基氧化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液的组成分析。分析与测试学报,2003 (5): 53 ~ 55。
、⑼、、马培生、吴、或。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ⅶ钯锡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中国催化学报,2003年⑾: 835 ~ 838 SCI。
⑽张光旭。TP环形填料几何形状和水力特性的确定。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1⑵:32~34
⑾张光旭,王艳茹等.四氢呋喃-水共沸物萃取精馏的模拟计算。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3⑴:36~39。
⑿、、马培生、吴、或。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ⅷ铈负载量对Pd-Sn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天然气化学工业2004 (4): 33 ~ 37
[13]、、马培生、吴、、或。多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ⅷ铈负载方式和工艺条件对钯锡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化学技术学报,2005 (1)
[14]张光旭,王艳茹等.四氢呋喃-水共沸物萃取精馏的三塔优化计算.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 (4)。
⒂张光旭。氧化羰基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及其工业化研究。推进碳酸二甲酯下游产品产业化峰会。2004年6月,北京。
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马培生、吴、。苯酚中的一氧化碳。化工学报,2005年⑾EI专利:2002年专利申请:芳香酯多相催化合成催化剂的制备与工艺(zl0213878805),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