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导师信息

一个高姓高性别的男人。

出生日期1963-10最终博士学位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从事专业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光电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电子信息工程系,附属系

下属院系联合开放实验室叫教学。

联系信息

办公室电话0551-2901393

电子邮件gaojun@hfut.edu.cn

邮寄地址: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98号信箱

帖子230009

简单日历

出生于6月1963,安徽淮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1990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199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博士。

1995.03 ~ 1996.10: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网络与系统理论研究所进修及合作研究;

2000年8月~ 2000年6月10: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合作科研;

2001.07~2001.08参加美国圣地亚哥SPIE第46届年会;

2005.01~2005.02:德国海尔布隆大学合作科研。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安徽省拔尖人才;

安徽省首批建设创新团队带头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安徽省第九届CPPCC委员,安徽省九三学社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际信息获取杂志》编委兼责任编辑,《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编委,《高校图书情报学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光电信息处理和智能信息处理。

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url][/url]

(1)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和“图像处理与分析”;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教学

本科生讲座:信号与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导论;

研究生:人工神经网络原理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

获奖记录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省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1992年1992获“中国CT技术十大进步奖”,1994获“亚洲CT技术十大进步奖”,1999获中国科大第二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一等奖,2000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第三届优秀论文”。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

获得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科技成果2项、科技奖励1项。

主要论文

1,人工神经网络原理与仿真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

2.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

3.人工神经网络与自然计算研究进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438+00。

4.已经发表了100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