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发动机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抄袭?

本田没有被国内企业大规模拆抄,但不是在汽车行业,而是在摩托车行业。比如本田的FTR223摩托车,上个世纪曾经在中国生产过,被宗申、隆鑫、力帆拆了,学会了。但由于仿制本身的难度,以及国内车企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走拆解仿制路线的厂家基本不多。

这就好比说:我过去学习成绩很差,连题都看不懂。抄“ABCD”抄答案就行了。我可以先过60分。现在学习成绩上去了,写作业什么的得80分。我抄一下,60分。何必呢?对吗?不小心抄错了被抓了是吧?

反向R&D也有二次创新。

首先,逆向研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和我之前读书的时候不太一样。我不能做作业。他写A,我也能写A,他写A是因为写得漂亮。我们写了一个A,但是A是歪的。老师说:“这不是分数。”这有点奇怪。

北交大有一篇论文《中国汽车企业外部技术集成的发展路径与能力演进研究》中写道:由于买方根本没有参与零部件的设计、R&D和制造过程。零部件的原理、设计、架构和制造技术不能仅仅通过购买、安装和使用就自动转移到买方R&D人员的头脑中。

反向R&D和正向R&D的整体逻辑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正向研发:从市场需求中抽象出产品的概念描述,建立产品的CAD模型,最终得到产品的物理原型。逆向开发是如何工作的?

产品开发从对象或模型开始,CAD模型就是根据这个对象制作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理解、改进和创新。你看,逆向研发,看似简单的抄作业,其实是在学习同桌的解题方法,举一反三,吃透了才叫“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得自己解决。这是成功的。自己好好读书学习也不是那么难。

加工精度的差异影响很大。

还有,逆向研发,图纸没有,也就是说工程师没有办法知道零件的确切尺寸,只能靠数量。

任何带有“量”字的东西都是有偏差的,不仅是计量,发动机零件也是如此。理论上,没有两个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左边有1本田,右边有1本田,两部分不可能完全一样。零件本身大小不一,测量有误差。如果随便抄,得到的零件很可能和原图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零件制造一旦出现差异,会直接影响发动机本身的性能。

上海交大有一篇论文《发动机制造精度与性能的关系研究》,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上面写着:什么都不变,只需将零件差异造成的压缩比偏差从±0.24降低到±0.18,实验发动机的功率就可以提高0.7%,油耗可以降低0.5%,冲击和爆炸的倾向也可以降低。

相当于:我没有要求你去整容,去画眉毛,或者重新做头发。如果你洗脸,把脸上的灰尘都洗掉,人们会觉得你看起来更清新,更漂亮。反之,如果不了解零件的尺寸,误差就会太大,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很大。

存在专利壁垒

除了逆向研发本身的难度,逆向过程中还会有专利和技术壁垒。以本田引以为傲的VTEC技术为例。本田已经注册了多项专利。

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规定,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也就是说,在20年内,即使你拆除完毕,了解了VTEC发生了什么,你仍然不能完全复制它。

20年前的老技术,在市场上不一定有竞争力吧?而且,本田的专利其实不止这些。根据日本专利结果公司发布的汽车专利规模排名,本田在日本车企中的专利数量仅排在营收规模比自己大1倍的丰田之后。

从三大件到主动安全领域,马自达领先近1倍。除了日本,本田还特别注重美国、中国、德国、印度等地的专利分布。国内车企想要抄袭本田的发动机,可以说是壁垒重重。

现在国内车企基本不需要逆向研发。

总的来说,国内车企基本已经过了依靠逆向研发生产产品的时代。各公司的R&D实力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与本田的明星产品L15B相比,产品的数据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国产发动机,最好用来说自主车企的发动机,现在都进步了,但是技术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