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华为在6月2日发布会上透露的智能手表制造理念?

如果从现在开始,所有的大屏都消失了,我们习惯的视频手游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对设备所需要的性能也将大幅缩水。在极端隔离的情况下,如何定义可穿戴设备?

我们把传统的智能手表视为手机焦虑的延伸,渴望在手表上重现手机的所有功能,就像末日人日复一日地练习如何复兴人类文明。

衣服经常换,头发皮肤也会换,手机用我不用的时间来计算我的睡眠时间,这是对科学严谨性的极度不尊重,但每次都很可怕。

我害怕被手机定义,但我更害怕不被定义。

对现代人来说幸运的是,我们在数字世界中被无数的数据定义,而最有趣的定义方式是用一个电子设备随时监控一切。

可穿戴设备的快速爆炸是惊人的,这个市场正在以统计机构无法量化的方式扩张。华强北的高仿iWATCH和高仿华为WATCH都在不断降价,半年有一次产品迭代。

人们逐渐把智能穿戴当成一种常态,这个时候规模效应非常尖锐。

人类第一次被一个外物彻底了解。在24小时内,我们的心跳速度,压力几何,血液中有多少能量,从睡眠中醒来,运动姿势,海拔压力,甚至经纬度痕迹,都被了解得一清二楚。

手机可能定义了我,但可穿戴设备了解我。

就像我的青梅竹马。我整晚都没和它说话,但它知道我有多长。

没有,好久没聊了。我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眼睛,前方的路,当我试图停下来捧着一弯水看自己的时候。

每个人都在半夜被惊醒,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多奇怪。但是,同时也有一个不算顶级的计算芯片,直到你突然醒悟。

这个很有意思,因为你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往往不看手机。

于是我们找到了如何定义一个现代人的世俗性——我不必去讨好一个电子设备,也不必被一个算法所驯化,我可以简单地把它当成一个工具,不害怕被它所奴役。

什么是被装备奴役?

比如续航差,永远离不开的移动电源,老是担心电量。

比如信号不好,每次打开二维码都随时举起手机的习惯。

比如说没完没了的视频,最新的信息,无数的辩论。

什么是自由?

是回归硬件本身的能力,而不是过多考虑定义它的框架。

所以手表就是手表,手表就是手表,人不能被手表奴役,所以华为WATCH3系列的续航少则三四天,多则21天。

因为手表有这么大的显示面积,所以我们从来不指望能看很久。自然是内敛的屏幕。

手表在哪里?在手腕上,屏幕显示时间,表盘紧贴皮肤,智能化后具有计算能力,通过传感器可以了解身体状态。

当然,人是不想了解自己的,大多数人对体检是非常抵触的,因为很难面对自己的不堪。

生活真的够忙够累了,不想再听到更多坏消息。

所以要自动化、常态化,把充满仪式感的体检变成日常,淡化。

心脏健康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研究,呼吸疾病筛查,华为疏远了冰冷的体检。

忙碌的急诊,一管从体内抽出的血,医生熟练的提问,还有候诊室里满满的故事当等号。

华为的算法,传感器,钛金属表盘,可爱的宇航员表盘,已经被消化融化成一种消费符号和潮流。

但这背后是247万心脏健康研究用户,1万多例预警,准确率90%以上。

这一点都不抽象,却出奇的具体。

不再是医院交费后冰冷的测试,而是一直贴身的闪亮陶瓷,每次脱下来都是暖暖的。

有句话说,万文有一道菜,普通的东西过几年就会有异物。华为也用了多年的研发让这款手表看起来与众不同。

毕竟华为WATCH3是一个很久没有更新的华为智能手表系列。三四天的续航很惊人,也是建立在是智能手表的前提下。

那么WATCH3的智能应用呢?

我之前说过,华为没有试图在手表上还原手机的体验,也没有试图做腕式手机,而是还原了手表本身的属性,从实际出发。

我们来看看这个表的典型应用场景。

首先,智能手表最重要的肯定是表盘。我们在99%的时间里都是通过抬起手腕,让屏幕变亮来看这个圆形屏幕。

华为的可穿戴从GT开始就一直在坚持一件事,那就是拨号充电。

当时,华为被指责为疯狂烧钱,但在今天,这一策略的作用已经显现。

在华为的生态下,培养了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使得大量开发者涌入这一领域,源源不断地为华为提供优质的表盘内容。

前段时间在Tik Tok爆炸的宇航员表盘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几乎所有的手表测试数据都能在一个表盘上看到,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信息满足感。

无论你需要什么拨号盘,你都能找到。

如果从上到下滑动,可以打开状态栏

虽然是GIF图,但是你可以看到WATCH3的动画相比GT2Pro非常稳定,基本上是全程30帧的水平。

这个动画的稳定性在整个系统页面都能保持的很好,尤其是在棋盘桌面上,很有科技感。

右边的幻灯片是天气,左边的幻灯片是卡片。WATCH3的特点是可以在手机平板上添加和鸿蒙系统一样的服务卡。

比如西窗烛的应用,可以在右边幻灯片打开,在左边幻灯片页面更新。

畅联还可以永久保留您的常用联系人,您可以随时向该账户下所有配备畅联的设备发起呼叫。

如果家里每个人都用华为,那找对象就是神器了,因为他随身总带着一个。

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似乎这种通话也是有顺序的,并不是同时振铃。

例如,我用手表给自己打电话。先是手机响,然后是平板。

我用平板打电话给手机的时候,先是手机,然后是手表,最后音响会响。

而且从下到上是信息通知栏,没什么好解释的。

WATCH3的app store和之前最大的不同是,所有的应用都会写在介绍的第一行,包括鸿蒙系统服务。

这有什么意义?

总之,手机和手表是可以互相控制的。

GT2 Pro上有一个初步的鸿蒙系统应用,你应该很熟悉,就是可以在手表上显示手机上的自行车或者步行导航。

WATCH3做的更多,和传统智能手表的应用不同。

比如腾讯体育和WATCH3有一个应用。你可以在手表上观看今天的体育赛事。如果您对某个事件感兴趣,请在手表上点击它。大约一两秒后,腾讯体育APP会在你手机上打开,直接进入比赛直播页面。

比如科大讯飞Memories可以绑定WATCH3,识别后手表上记录的内容会即时同步到手机上。

这种手表控制手机的应用,以前比较常见的是手机拍照预览。

手机控制手表我觉得没必要多说。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操作。

续航和智能并重。华为首款鸿蒙系统手表做的怎么样?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是,传统智能手表上的新闻应用很奇怪,提供了文字阅读的选项。

在微小的屏幕上做文字阅读,感觉产品经理从来没有想过手表的应用场景。

新浪新闻在WATCH3上的应用非常明确。列表是标题+图片。点进去之后就是语音播报。手表本身有扬声器,贴近人体,可以清晰听到消息。

其他应用基本和传统智能手表一样。

但在智能属性基本趋同的情况下,华为WATCH3能做到三天左右的续航,实在令人尴尬。

不仅如此,华为WATCH3还配备了体温检测功能,通过传感器可以估算出体温和皮肤温度。

在运动健康APP的健康监测中,除了科学睡眠、持续心率监测、自动压力检测、自动血氧检测,还有一项就是体温监测。

功能有高温提醒和低温提醒,可以设置阈值进行监控。

在所有持续监测和全开中高强度手表的情况下,我拿到的华为WATCH3还能坚持两三天,可以说是非常感人了。

当然,WATCH3还配备了很多新功能,比如跌倒检测、新的呼吸健康研究、与Miki合作的微创血糖监测等。

eSim的增加使其能够用作独立的通信设备。

说多了就有点啰嗦了,就不多做解读了。

这里还有,我还是想重复一下文章开头的观点。

通过我对WATCH3的简单介绍,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一代更像是鸿蒙系统GT2Pro的大迭代版。

因为决心走持久路线,华为可穿戴业务对应用场景的思考更深入,想的更多。它不走其他品牌走过的老路,不试图在手表上复制手机,而是做手表能做的有价值的东西。

从“大手环”的查询,到动画流畅、应用完整的智能手表,华为的可穿戴业务依然有拨云见日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