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诗?

有些诗或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可以逐渐理解其意境。比如李白的《与石郎中琴听黄鹤楼上笛》:

一旦退居二线的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就天西望去,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家乡。

黄鹤楼上传来一声“梅花”的笛声,让五月的河城河畔又看到了一滴梅花。

我小时候读过这首诗。当时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我以为是李白流放长沙路路过黄鹤楼写的!后来看了《李白传》和《屈原贾生传》,才知道在安史之乱时,李白因为参加了王勇李林起义,被以“抗命”的罪名流放到夜郎,之所以说“去长沙”,是用西汉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己的经历。贾谊18岁才在郡县听说,汉文帝称他为大夫。二十多岁时,他被提升为太忠大夫。因嫉妒,又遭权贵陷害,迁居长沙王医生。“去长沙”二字的寓意,既包含了将贾谊与自己相提并论的骄傲,也包含了无辜受害者的愤懑。诗的最后一句“江城五月梅花落”,我想了很久,为了诗的押韵,把笛子“梅花落”改成了“梅花落”。直到“文革”,我做了一个“动客”,从北京送到祁连山脚下。“祈盼六月雪,动客更冷。”这才明白“江城五月梅花落”的双关:既说明了余笛演奏的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梅花落》,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心态——在江城盛夏时节,却感受到了梅花落英伦时春天的寒意。这首诗我“想”了三十多年,才“得到”一点诗意,很难说我全懂了。

以上四个方面只是关于如何读诗的知识,不包括关于诗歌艺术鉴赏的知识。

老同志学读诗要强调背诵。背诵诗歌不仅可以延缓记忆力的衰退,还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自古以来,所谓“诗不可表意”——诗歌往往没有完全统一、确切的解释,很多诗歌都给人留下了尽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只有反复背诵,才能品味它的各种含义。同时,背诗也是方便写诗写词的条件。俗话说“闻一千曲始知音,观一千剑始知器。”(《文心雕龙·尹稚》)诗是背下来的。当你的心灵与客观现实发生碰撞,产生他的思想火花,产生他的创作激情时,各种诗歌创作套路、典故、成语、诗歌词汇就会浮现在你的记忆库里,供你选择。毛主席不仅背了无数的历代名句,还背了鲁迅的旧体诗。1975为他做白内障手术的著名眼科医生名叫唐友志。从“有知”二字,他老人家想起了鲁迅的《悼杨全》,于是背道:“有没有旧日那般豪情?花开花落有两个原因。”你为什么要为江南雨流泪,为西敏哭泣呢?”唐教授没明白。毛主席用纱布蒙着眼睛给他写的。在1993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央视曾经播出过唐教授讲的故事,放映过。老年人要注意背诗的方法。临摹一遍往往比反复阅读更能加深记忆,所以可以和学习书法结合起来。老年人经常背新忘旧,所以在背新的同时要复习旧诗。每隔三五遍,就在记忆屏幕上重复一遍已经背下来的诗歌“不能像散文那样直白”。这句话的意思,除了“诗歌要形象思维”之外,我觉得还包括了诗歌的两个特点:一是艺术夸张,二是含蓄蕴藉。这两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比较难。

诗歌和其他文艺一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与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往往需要依靠诗人丰富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来进行艺术夸张。因为在寥寥几行中,如果说实话,慢慢描写,很难充分有力地表达情意,所以必须夸大或缩小某些事物的特征,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典型、形象,更充分地表达情意,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第一个达到诗歌艺术夸张最高成就的人。杜甫称赞他“白无敌,飘在云端,思异。”(《春日李白的回忆》)李白自己也说:“兴则撼五岳,诗成傲岸沧州。”李白的诗中,亲情的表达不是克制的,而是涌出的,一泻千里。当普通的文字不足以表达他的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不足以描述、比较和象征他的思想愿望时,他就诉诸于不切实际的神话和各种离奇、惊人的幻想。比如南浦宋(第十五部):

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

镜中不知何处得秋霜。

白发怎么会“三千尺”长?原来“三千尺”白发是因悲而生,因悲而长!诗人用“镜中不知何处得秋霜”的妙语来衬托和渲染,用几个十字和怪句,表达了那些壮志未酬,老态龙钟之人的悲愤。在他的代表作《蜀道难》中,多次出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之所以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是因为它的极度夸张。在飞机发明之前,上蓝天是不可能的,上蜀道比上蓝天还要难。这是完全不真实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大打击、特殊打击、奇打击,才形成了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李白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大多是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夸张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在宣州谢眺山庄送别大臣舒云时,他用“水虽流,吾虽刀割”来衬托“举杯消愁,愁上加愁”。侠客:“三杯之约,五岳之轻。”以五岳为轻,夸大侠义之诺的重要性。《风雅之谣》:“轻言信友,面朝九峰。”山峰也被用来夸大朋友之间的隔阂和猜疑。“让我,三百碗,一个长饮料!”(《进酒》)和《愁饮二千石》(《江夏赠魏南陵冰》)谁的酒量这么大!正是这种艺术上的夸张,表达了诗人的豪放和深深的愤懑。以“浪如雪自山来”“三座山随冲击波齐动”(横江词)形容江中波涛汹涌。用“与最高的峭壁勉强低于天一尺”(《蜀道难》),“举手投足近月”(《登太白峰》)来形容山的高度;用“一阵风三天吹下山”(《横江词》)来形容大风;“燕山雪大如席”(《北方风尚》)形容雪;用“桃花潭深过千尺,不如王伦”(《赠王伦》)来形容亲情。这些艺术上的夸张,可以说是充满了氛围和想象。最惊心动魄的是《北方流行》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北方妇女对战死丈夫的怀念和悲痛:“黄河可以容下泥土,北风却讨厌雨雪。”“入乡随俗,一去不复返”的黄河怎么堵?这里说的是黄河能容得下土,但对四夫之妻的恨意难以割舍。几句话就看出了四夫之妻的悲伤和愤慨是多么的深刻和强烈!

人们总是把艺术夸张和浪漫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事实。浪漫的创作更需要艺术夸张的帮助。但艺术夸张不是浪漫主义?quot专利”,现实主义创作也需要艺术夸张。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赞美李白,说“笔落惊天,诗泣鬼神。“是不是极度夸张了?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善于运用强烈的艺术对比,对现实生活进行典型概括。比如“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骨。“(从北京到丰县,500字背诵)短短两句话,浓缩了当时巨大的社会内容——尖锐的阶级对立。尤其是那些描写战争和统治阶级敲诈勒索给劳动群众带来巨大苦难的诗词名句,充分发挥了艺术夸张的效果,读来引人入胜。例如:

军队普遍征兵,战火已经弥漫了六安。一棵树和一片草叶的残骸,一片草叶和一片草叶,在河滩上都是红色的。

为什么家乡是天堂?安敢苟延残喘!毅然抛弃茅屋前往前方,天裂真是人破非干!

(《辞旧迎新》)

史塔克吹响了第五更,战鼓和号角齐鸣,星辰和天河在三座山上跳动。

我听到远处传来女人们的哀嚎,战斗过后,一个个打鱼捡柴。

(《亭子夜》)

战马不如耕马,战争让原本的千户现在只剩百户。

哀悼寡妇的死亡,哀号元秋村在哪里!

(《白蒂》)

听说男女无处不在,削善忍也是租房的事。

(《隋言兴》)

杜甫还善于运用艺术夸张手法,将感情融入景物之中。例如,“花瓣像眼泪一样落下,孤独的鸟儿唱出它们的悲伤。”我难过的时候,花儿也流泪了,鸟儿也惊呆了!另一个例子是《库珀的旅行》中的“和它的翠鸟尖——蓝在天上两千英尺的地方被霜和雨包围着”。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粗壮高大的柏树!他用这种夸张来形容武侯祠的古柏,旨在象征诸葛亮人格的伟大,表达诗人的崇敬之情。他还善于运用艺术夸张手法深刻揭示现实生活,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比如《茅屋被秋风吹破》这首歌的结尾有几句话:“有千万间宽敞的楼房,天下穷人皆大欢喜,风雨不动。”喔!“突然看到眼前这房子,光是我一个人冻死就够了!”诗人怀着奇异的幻想,宣称宁愿“冻死”也要换来人间穷人的温暖。

毛主席诗词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艺术遗产,反映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抒发了革命豪情,形成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构思,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夸张手法。这里举例,他在长征途中写下“三个十六字令”:

山,马还没有备上鞭子。回头一看,我离天空只有三英尺远。

作者在带注释的歌谣中说:“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三尺三尺,离天。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马。”而字正好说:“马在奔驰,鞭不下鞍”。这和李白在《北方流行》中的艺术夸张,即“黄河可灌士,北风恨雨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毛主席的《不马鞍》是民歌衬托的,李白的《黄河捧土》是典故衬托的。《后汉书·朱复传》:“犹在江边人持土塞金梦,见其不量己也。”为了极度夸张,什么典故,什么民谣,什么有理有据,我就是跟你唱反调!"回头一看,我离天空只有三英尺远."这既描写了山的严谨,又烘托了红军驰骋山野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征服困难后的喜悦和自豪。

山,翻江倒海,巨浪滔天。奔腾急,万马还在战。

在这里,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将千山万岭的跌宕起伏栩栩如生。“翻江倒海”的壮阔场景象征着红军驰骋疆场、英勇奋战,“万马奔腾”的场景彰显了红军旺盛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山,刺破苍穹,不残。天欲降,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