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

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诟病和批评的学科。很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却难以指出可行的语文教学改革新方向。教育界人士也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批评,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也纷纷效仿。看来传统的语文教学真的没用了,语文老师真的成了死板的代名词。

其实语文教学的现状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过多地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低,是轻率的,也是不公平的。实际上,旧的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现代高考指挥棒的语文教学大纲误导。怎么能不让语文老师迷茫无助呢?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符合潮流的教学新路。

一、摆脱旧的教学桎梏,走出“一心教圣贤书,不听窗外事”的误区。

语文教师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不改变旧的观念,新的教学理念是无法浸入的。套用一句话,语文老师要与时俱进,永远与时俱进。据说有些老教师几年来一直机械地照搬旧教案,内容也没有翻新,甚至闹出父子两代人一起听一个讲义的笑话。有的老师上课只靠老经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这样的教学怎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一名创新的语文教师,他不会被局限于普通法。敢于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是好老师,不敢插队循规蹈矩的老师是继承不了创新意识的。

教师应该打破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否定传统的教育观,勇敢地抛弃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最朴素的教学原则,大胆发动学生自己解惑。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其次,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透彻了解双方,教材中哪些最重要,学生最感兴趣,哪些方法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解疑释惑。同时,教师也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根据时间大胆选择,不求面面俱到,做到万无一失;而是寻求突破,学点东西。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根据学生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博学,成为一个圣人。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向他人学习,以提高教学的知识和兴趣。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的局面。如果你不能给学生很多新知识,或者喂饱他们,你最终会失去上帝——我们的学生。他们可以去网校,找适合自己的名师。差的教学方法必然会被时代淘汰,差的不称职的老师必然会被淘汰。内容的单调,气氛的枯燥,方法的老套,都会是语文课的克星。不注重学习学生的传统教学方法应及时纠正。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只有熟练掌握,才能胜任21世纪的教学工作。只用教学参考书说教是不可行的。

第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从课堂获取知识的单一方式,走出只从课堂获取信息的误区。

知识的比重也不一样。语文课外获得的知识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从课堂获取知识的单一方式,走出只从课堂获取信息的区域。语文老师不应该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上,这就是授之以渔。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家都知道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滴水,但是给学生一桶水呢?我们可能没有几千万桶水。可见,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匮乏带来的尴尬,不断充实自己,更要转变角色,宁愿做一个牧羊人,带领学生走向原野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有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按照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延伸到课外活动。

只能以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为例。教师讲课时,不仅要以课堂为中心,还要注意引用文章,拓宽语文的空间。当我们学习每一篇课文和每一个单元课文时,我们应该注意给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以课本为载体,延伸到课外活动。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不会盲目。语文新教材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修正。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知识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必须转变观念。我们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素质教育。当然,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没有教材就谈不上拓宽,这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堂知识得到巩固,研究性教学才能深入发展。

(2)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著。

为了改变很多学生阅读面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诗选》等。当然,学生不可能一下子看完。此外,高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不读书是语文学习的大忌。为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我们应该在名著阅读中引入合作探究。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山,所以学生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中获取当代知识。事实上,互联网上有大量的电子书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一定的过滤能力,会咳嗽引导他们涉猎。宽带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

(四)要充分发挥语文读者的作用。

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出版了一套符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是配合课本使用,以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后阅读。因为课时有限,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太多。只靠一套教材培养语文能力怎么可能有效?让学生系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不可行的。为了开阔视野,增加积累,我们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课本,从语言的综合实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既注重课堂内容的延伸,又精选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注重鉴赏和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韵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但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只注重课本的教学,即使订阅了语文读物,也只是放任自流。学生刚拿到书的时候觉得有点新鲜,但如果只是随便翻翻,就会被束之高阁。他们如何发挥其作用?可见,语文教师不能忽视《语文读本》的阅读指导。有老师建议,为了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测试语文读本的内容。这确实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总之,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重视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和读本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名著,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极为有利。

第三,语文教师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语文教学改革要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道路。语文老师不能只追求形式不追求效果。这种撤退式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必然会耽误学生。教书是真事,不允许造假。教师要在学习大纲的基础上,认真学习阅读、口语交际、作文,博采众长。其实我们当代涌现出多少中国教育家,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大师。魏书生、钱梦龙、宇易、张甫都是在教育改革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艺术家。我们应该避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我们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裹足不前。

专家认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流的舞台,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探索知识的地方。什么样的老师能因为教师智慧的充分展现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从我们一学期两次的学生问卷分析中,我可以发现,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公开课上,感人的情节、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力,总会让老师有一种不吐不快、不发挥瘾的冲动。所以,老教师的身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促使教师将学生抛向天空。殊不知,下课后,学生除了觉得老师的课很精彩之外,什么都没发现。因为这种博学、能言善辩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代替不了学生的能力。除了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和敬佩,并不代表同学们就有这些能力。怎么能谈以人为本,谈学生发展呢?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老师仍然沉迷于他们“成功”的课堂,沾沾自喜。

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师”,因此需要传承教学解惑。因为,这让老师习惯了在学生面前扮演深刻的老师角色,展现自己的“老师”风范,却完全忽略了课堂的好处。尤其是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总会让一些老师有不吐槽的冲动,但知识渊博,天马行空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代替不了学生的能力。事实上,学生除了得到学生的钦佩,什么也得不到。经常听完这样的课,私下去了解学生,反应都不尽如人意。然而,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片面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所以很多老师对课堂还是拿不准,怕把课堂搞乱,所以学生分组只是走个形式,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再加上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不能把握有利的教学时机,给予及时的启发,使得好的教学机会转瞬即逝。更致命的是,教学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在热闹的教改中迷失了,导致课堂上掌声热烈,异常兴奋,知识却掌握不牢。没有适当的知识基础,我们如何发展自己的能力?

总之,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寻求新的实践,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