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调查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根据《xx科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党委书记、常务副主席龙文祥、副主席黄敏的带领下,xx科协分头深入基层 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就全市范围内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会)的发展情况做了专题。 现将调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我市农业技术协会的发展现状
Xx是农业大市,辖七县一市三区,总人口665438+万,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级科协组织转移农村科普工作重心,着力抓好农技协会建设,把推动农技协会发展作为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化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建设农业技术协会这一科普载体,建立群众参与科普的动力机制,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技协这一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正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和欢迎,成为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一支主要力量。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拥有“科普惠农、振兴乡村”先进单位(农技协会)2个,省级示范农技协会4个,省级优秀农技协会1个,市级示范农技协会15个。
我市农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完善、再发展几个阶段。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各级科协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技协会478个,会员654.38+0.2万余人,覆盖全市七县一市三区,涉及种植(瓜、果、农、林、茶、桑、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和养殖(鸡、鸭、猪、鳗、蟹、鱼等。).其中,县级农技协会169个,乡级155个,村级154个,跨省8个,跨市10个。我市89.1%的农业技术协会得到了各级相关部门的批准,其中科协批准139,农林厅批准114,其他部门批准173。在这些农技协会中,经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73家,经工商部门登记的有93家;农民主导的180,龙头企业主导的94,科协和涉农部门主导的170;股份公司49家,合作公司86家,115公司+协会,103分会+协会和科研单位+协会,专业户98家。技术服务193,信息服务141,生产加工营销275,技术经济实体74。我们聘请了1406名专家和4531名农民技术员。据统计,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9221.2万元,农技协总产值6076932万元,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1.6%。20xx年,全市农技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7109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的两倍。经过多年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农业技术协会已经开始从只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的低层次合作形式,发展成为围绕某一主导农产品开发的一体化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实体;起初,成员只是本村本乡的农民,但发展成为打破地域界限、成员跨省市县向周边乡镇扩散的大型农技协会。80多家农技协会生产规模超过1000万元,19家农技协会生产规模超过1亿元,其中桐城大关蛋鸭协会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这些农技协会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综合化发展的轨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农业技术协会在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技术协会工作是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技协以农民为主体,以专业户、龙头企业和当地有致富能力的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民科技致富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科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找准科协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和发展农技协会,充分发挥农技协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农技协会已成为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利用与农民的亲缘和地缘关系,以及技术传播直接、信息渠道畅通的特点,农技协直接有效地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加快了农业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步伐。截至20xx年底,全市农技协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1100多项,新技术600多项,新材料200多项,其中自主研发150多项,建立示范基地近900个。我市望江县鳗鲡网箱养殖协会以养殖基地为示范,通过常年举办培训班、开通技术服务热线为载体,以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养殖现场深入指导、帮助销售为手段,大力普及网箱养殖技术。目前协会拥有会员1136人,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全县鳗鱼网箱养殖规模达到13万条,成鱼产量达到400多万公斤,产值约15亿元。成为我市特色水产养殖和安徽省网箱养殖第一品牌。宿松县河蟹协会积极扩充队伍。会员人数从成立之初的82人发展到2168人,其中单位会员22人。聘请专家举办螃蟹养殖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会员1000余人。同时,组织成员到外地学习集约化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河蟹养殖水平。要努力实现中华绒螯蟹苗种生产、供应、品牌、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资料供应的“五统一”。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协会的“皖江”大闸蟹已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常州等大中城市,并打入国际市场。
2.农业技术协会已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引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是农技协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协会十分重视在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科技人才中培育和发展农业技术协会,通过推广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依靠科技脱贫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农技协* * *带动农民27万余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3万个,开展技术培训近4000次,培训人员46万余人,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努力。潜山县是贫困县,蚕桑生产是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千山蚕业技术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为贫困山区蚕农服务。通过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对贫困农户家庭进行一对一帮扶,为养蚕农户提供种子、种苗、蚕料供应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开展蚕业产业化经营,本着“科技为本、质量为本、服务至上”的经营原则,努力实现“会员带动、蚕业发展、蚕农增收”的目标。目前,全县已建立蚕桑示范基地40个,培育示范户650余户,带动全县蚕桑养殖户4800人,为振兴潜山县蚕桑产业、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3.农业技术协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桐城市大观蛋鸭协会作为2008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表彰的“科普惠农振兴乡村”先进单位,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农技协在为蛋鸭产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进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单位养殖效益,降低成本。为了把协会做大做强,他们联合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市畜牧兽医局,采取“市场+企业+农户+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发展模式,带动了舒城、庐江、枞阳等当地及周边县的几十个乡镇,形成了我省较大规模的农村区域经济。除了国内销售,部分产品还进入了东南亚国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3.7亿元,利税2000万元,成立“大观禽蛋市场”,拥有自己的办公楼、销售市场、培训学校和网站。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发展一个产业,强一个地方,富民一个地方”的目标,其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我市农业技术协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技协分布在我市七县一市三区,涉及行业较多,但各地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还很有限,农技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问题如下。
1,对农技协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协会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一些地方对农技协的性质、地位和潜力认识不充分,国家和省市支持农技协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把农技协会建设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看待,在政策法规、组织建设等方面缺乏研究和宏观指导。
2、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示范面不广。
由于农技协会大多以各类“土壤专家”为核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推广部门和各种专业学会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一些新技术、新成果传播和推广速度很快。
3.缺乏资金支持,发展潜力不足。
活动经费不足是各级农技协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协会因为缺乏资金,无法开展活动,发展新的产业,扩大规模。大部分农技协的主要产品80%左右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盈利和发展空间不大,难以建立强大的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空间不大。
4.内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部分农技协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和自律机制不健全。协会与会员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能力较弱。即使有实体协会,组织依然松散,凝聚力不强。一些行业尚未建立协会,少数乡镇农技协会仍处于空白,整体运行和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有些社团没有登记为社团,没有法人资格,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较低。一旦遇到经济纠纷,往往束手无策,导致服务质量低下。
四、我市农业技术协会的未来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和肯定,也迎来了农技协会发展的新契机。为了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xx农业技术协会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为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技协工作的认识,市委市政府要组织召开全市农技协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技协建设纳入当地农村改革发展的范围,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和内容。各级领导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认识农技协会在推进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协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把农业技术协会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技术协会建设和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其自愿、多层次、多元化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2.要高度重视农技协会的组织建设和发展,充分认识农技协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农技协会会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把农技协会的组织建设和发展作为深入开展农村科普的重要内容。县(市、区)科协和有关部门要以农技协会的‘建设和发展’为重点,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给予农技协会及其技术经济服务实体最大限度的优惠待遇,确保农技协会的权益不受损害。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介一批有特色、有规范、带动作用大的典型农技协会,扩大农技协会的影响力。让农技协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3.搭建平台,促进现有农技协会联合起来,做强做大。要加快我市农技协会联合会建设,成立市、县(市、区)农技协会联合会,使以单一专业技术协会形式存在的农技协会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组织体系,改变农技协会因自身条件、地域、规模等原因,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民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受到限制的局面。今年,市科协将筹备成立xx农技协会联合会。目前,农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的组织还不完善。各级科协和有关部门要搭建平台,加强各类农技协会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加强对农技协会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加大对农技协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技术支持,促进其做强做大。
4.加强农技协会自身建设,实现民主开会,规范发展。坚持“民办、民治、惠民”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技协会兴办自有或联合经济实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会员的凝聚力、对农民的号召力,使农技协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级科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技协会的管理、服务和指导,引导农技协会规范组织体系、利益分配、内部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5、继续开展不同层次的示范农技协会申报和评估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市科协继续深入开展市级示范农技协会创建评估工作。在抓好同级示范农技协会建设的同时,县(市、区)协会积极抓好市级示范农技协会的培育和应用。要加大普通农技协会的培育、发展和完善力度,要求示范农技协会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提供成功经验,带动更多农技协会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努力使全市农技协会整体上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