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分钟》的主题是什么?
《北京八分钟》的总导演张艺谋,擅长运用“人群战术”表现宏大的艺术场景。这一次,他放弃了这种创作方法,而是减少了演员数量,采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来呈现。世界上最大但最轻的熊猫木偶,可以和人跳舞的机器人...这些新技术成就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令人惊艳的“北京8分钟”。新京报记者为大家细数了“北京八分钟”的高科技,其中蕴含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
这个2.35米的熊猫木偶只有20斤重。
贯穿表演始终的两个滑冰熊猫木偶令人印象深刻。熊猫木偶高2.35米,仅重20公斤,比最初的版本轻了几十公斤。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制作团队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他们在选材上尝试了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等材料。经过反复比较和上百次试验,他们最终决定将铝合金管和碳纤维条结合起来,配合LED灯的制造工艺。在舞台上,演员要穿着中国最大的熊猫木偶进行轮滑表演,所以重量需要控制得很轻。
这两只“大熊猫”是我们剧院有史以来创作的最高的熊猫木偶,也是最轻的。我们的主要材料(熊猫木偶)是70-80斤,远远达不到标准。后来,我们不断尝试新材料,慢慢减轻大木偶的重量。此外,为了克服在四川和平昌的“水土不服”,一次次调试升级,争分夺秒完善技术,制作道具,确保万无一失。——四川南充木偶剧院院长唐·
智能机器人和演员舞蹈
位于“冰屏”底部的机器人与轮滑运动员互动,他们手拉手从平昌穿越到2022年的北京。这是我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首次在国际比赛中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机器人不仅要完成动作编排,还要配合演员和地面投影进行表演,这也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和创新。
我们主要在技术上实现了两项突破。首先,机器人导航更精准,演员和机器人之间有频繁的穿梭互动,演出场地灯光多,要求机器人看得远、看得清,同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快速做出适应和调整。其次,与常用的工业机器人相比,这种演员机器人的动作更加复杂和灵活,包括在行进过程中完成旋转和摆动,以及配合演员做出花式动作。
创建一个微米级的“冰屏”。
机器人上加载的大屏幕让表演非常炫酷,移动的机器人和流动的画面形成了多层次递进的现场效果。为了体现冰雪主题,将24块大屏幕做成与冰雪(雪是白色的,冰是透明的)效果相同的“冰屏”,实现了透明的图像显示,效果更加逼真灵动。每个“冰屏”长3米,中间没有横梁。背槽和屏幕之间的距离可以以微米计算。此外,所有屏幕均经过风洞和冷库测试,达到风速每秒15米的要求。
单屏跨度1.5m,两屏长3m。如果中间没有支柱,很难稳住。另外,LED屏幕越长,颜色一致性越差,后面的灯颜色也会不一样。我们的团队攻克技术难题,不仅生产出规格更高、技术更完善的产品,同时也实现了技术的升级和更新。目前,我们的“冰屏”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冰屏”R&D团队负责人黄庆生
石墨烯智能取暖服帮助演员御寒
“北京8分钟”于北京时间昨天20: 19举行,气温-3℃。为了给72名演员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装,保证穿着单薄的服装不会冻伤,还能保证动作舒展。石墨烯是一种超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和高热导率,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利用石墨烯的特性,中国科研人员开发了超薄透明石墨烯电热膜技术,用于智能设备制造,并在国外申请了专利保护。
演员的服装要求轻薄,能使他们灵活移动。同时,无论是彩排场地还是平昌闭幕式,天气都很冷,石墨烯服装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加热作用。一开始我们的设计要求是保持-5℃加热8分钟。后来考虑到等待面积等因素,调整为-20℃加热4小时。——石墨烯团队负责人李·
《冬奥有我》参与人数突破1亿。
春节期间,BOCOG邀请中国亿万网民参与“冬奥伴我行”全国网络邀请活动,向全世界发出诚挚邀请。昨日20时28分,记者打开这个小程序,发现这个活动的参与人数已经超过6543.8亿。
“亲爱的朋友们,我真诚地邀请你们在2022年来北京看冬奥会,并庆祝新年!”来自中国的“熊猫使者”从韩国平昌穿越回北京,收集了所有来自中国网友的邀请,并在“北京8分钟”演出上展示给世界。
视景仿真系统成为导演的“眼睛”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两套视景仿真系统充当了导演的“眼睛”和“指挥棒”。这就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组成的虚拟视觉团队设计的“OpenGL表演辅助训练系统”和“北京8分钟剧场表演预览系统”。
两个系统可以根据导演的创作计划,全面模拟演出过程,以可视化界面、图纸、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演员的轨迹、位置信息、队形变化、移动速度等,帮助导演掌控、决策、完善演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