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灶镇的风景古迹

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港内村南河南岸龟山,与揭阳市区京冈街道隔河相望。由明朝揭阳知县冯元飚倡建,卜地于潮阳境内。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建成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属砖石结构的八角楼阁式塔。塔坐东南向西北,高43米,空心、八面七层,内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每层有门户通出塔廊。

塔门刻有“涵元宝塔”四字。塔尖原有一铜质压顶,20世纪40年代中期遭雷击而残破。登塔顶可俯视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记5块,保存完好。 观音庙位于潮阳区金灶镇高斗村,创于明初,一直就有和尚来住。石径横斜,小溪两畔,穿过果林的绿荫,突见两块巨石峙立两旁,中余一缝,恰似一天然的石门,穿过石门,面前便是一片用水泥修筑的平地,平地的右边是悬崖,而左边便是观音庙的大门。站于庙前,只见四周高峰林立,层峦叠嶂,气象万千,加以云气氤氲,令人恍如进入仙境。

1927年武装斗争在全国暴发后到1939年影响到潮汕一带,当时大南山潮、普、揭革命领导人阿纳、阿乐(惠来人)、和马义友(和平人)组织革命斗争,马义友来到高斗村动员罗又好、何木琴、罗文革、何明林等参加革命,和普宁后塘村叶戊戍、叶相益、叶陈兴,并以叶相益为领导,在高斗和后塘村活动时都长住观音寺。此后党内叛徒叶陈兴出卖地下党和革命同志,致使革命同志被杀害和观音寺被抢光、烧光,革命工作中途停止。1945年第三次国内革命后,以孙明军为领导到高斗村前后开展游击战争,期间都住在观音寺,直到革命胜利。

1958年金玉人民公社创办观音农场,夏天农民们都喜欢到观音寺乘凉。改革开放后,揭阳市渔湖镇有一位女士来到观音寺游玩时口渴,取观音寺后石下泉水解渴,感到比天然矿泉水更甘甜可口,从此观音庙中泉水名声不胫而走。

进入观音庙,方才发现观音庙其实是因几块天然的巨石修建而成,人立其中,即使是最热的三伏天也觉凉爽宜人,正中有一神龛,上置大慈大悲观世音真身,下置两三蒲团,中间香烛不断,观世音也就益显庄严了。我们一群人怀着虔诚的心向观音娘拜了拜,便穿过后边的小门。

小门后边还是一个石室,其中置有地主老爷的神台,后面却是一深隧的石洞。再从旁边一条缝隙出来后便是一条小小的走廊,这便是“一线天”了:只见两旁都是巨石,中夹一缝,刚好容纳一人经过。这石缝差不多有二十米长,尽头是一天然的石屋,两边是一些由人工砌成的台阶。左边巨石嶙峋,层层叠叠,宛如波浪,直向山下奔去。我们在巨石上辗转环绕便已无路可走;回过头来再登上右边的石阶,向上仰望,只见万千巨石,从山峰之上,倾泻而下,向下望去,这整座的石山竟仿佛成了一个天然的喷泉,那山峰便是泉眼,迸发的便是这些巨石了。置身其间,那流动的巨石有的似要盖头压来,令人胆颤心惊。游移于巨石之巅,徜徉于巨石之边,细细品味它们的每一位成员:有的薄如蚬壳,那便是“蚬壳石”;有的如慈母远眺,那便是“盼子石”;有的如壮士铁拳,轰然锤下,那便是“歼恶石”,那些巨石仿佛突然之间多了生命,风起之处,仿佛嘎嘎作响,似在轻点其头,或者随声作答,让人既是新奇又是心惊。石间有缝,或者中空,那便是观音山“十八洞”了。这十八洞相互连接,可以让人来往穿梭,其曲折迂回之处丝毫不逊迷宫,为这石山增添无穷胜景。

位于潮阳市金玉镇竹桥村蛇山。郭浩是宋代法学家,也是潮阳各地郭姓的二世祖, 由于其当官为政时,秉公执法,廉政爱民,在广西各地广为称颂,现广西传统桂剧《郭令公义斩尚书子》,就是根据郭浩的事迹编演的,所以郭浩墓也经常有海外人士前往瞻仰和祭祀。

郭浩,字元洪,号宣省,死后谥号端斋,生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卒于宝庆三年(1227年),享年 6l岁。郭浩原籍福建省莆田县魏塘乡,其父郭正,是当地一秀才,所以郭浩少年时受到良好教育,绍熙元年 (1190年)中进士,授户部郎中,因政绩显著,绍熙三年,升任广西提刑按察使。其时广西为西南边陲,被称为“蛮野之地”,朝内官吏望而生畏,郭浩毅然前往,在任内“除弊政,倡清廉,锄奸恶,扶弱小”,百姓皆有口碑。相传绍熙五年,恶少张宏仗其父为当朝尚书,按察使原是其父亲的下属,因此横行乡里,为非作歹,民众敢怒不敢言,郭浩微服暗访,在掌握充分证据后,顶住层层阻力,决然将张宏缉拿归案,并将其“斩首于市曹”,于是乡里治安好转,“蛮野之地,处处笙歌”。传说郭浩离任广西时,百姓沿街挥泪送别,场面感人。嘉定十四年(1221年),郭浩告老归田,但他没有回原籍,而举家迁居潮阳,从此成了潮阳郭姓的开基祖。据说郭浩生有四子,分别居于潮阳西胪镇泉塘村,铜盂镇铜钵盂村,西胪镇泉塘村和贵屿镇南阳村,其后代散居潮汕各地,不少还旅居海外东南亚—带。

郭浩墓现保留完好,碑石上亦保留宋代动物和花草石雕,墓为夫妻合葬墓,碑刻:宋考正议大夫端斋郭公,妣三晶淑人孺人李氏墓”,碑顶有“诰封”匾额。墓前百米处保留着完整的墓道碑,刻字:“宋赐进士加授正议大夫,广西提刑按察使宣省郭公墓道。”墓道碑侧残留有旗杆石夹。近年该墓经过修缮,墓地基本完整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因各地习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区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要用12种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淋浴等等

出花园仪式

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认为,小于十五岁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着,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对于祭拜“公婆母”向来很重视。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将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身穿新衣,脚着木屐,头戴“石榴”花

“出花园”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来的新衣,木屐,一般为红色。当然,很多繁琐礼节已经被简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红包给外甥(女),让孩子自己置办。并且,这天早晨,父母会让小孩子把一枝带有吉祥意义的“石榴”花别在耳朵上。

吃早餐,“咬”鸡头 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凑齐八人,早餐有公鸡一只,甜品,青菜等各种拼凑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讲究的,“出花园”者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他(她)的专利。其意义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出花园”者举箸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每一种食物都是这样。 当出花园者属鸡时,应该以鹅代鸡。

出花园 “咬鸡头”

宴请亲朋好友,收送礼物这天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宴请亲戚好友。席间,家人、亲人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愿望。“出花园”前几天或当天,亲戚们都会前来送礼,或是红包或是礼物,礼物是给“出花园”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办,进行回礼。

出花园这天,孩子不能跑太远的地方,甚至不能过桥。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务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为图个好兆头,孩子说的话,提出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被拒绝。 金灶人大都讲潮语,潮语为八大语系之一的闽语系次方言,也是中国距今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潮语的使用,

使富饶美丽的大金灶又增添了几分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