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类养殖中常见疾病的防治集锦(下)
近年来,河蟹已成为人工养殖和人工繁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随着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的不断增加和养殖环境的破坏,中华绒螯蟹的病害日益严重,对中华绒螯蟹的养殖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500多名一线技术人员在收集、整理、研究了大量数据和案例后,得出结论:控制蟹类疾病的爆发,主要应从养殖环境、鱼苗的选购、水生动物保护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入手。总之是“养而不防,强身祛邪”的郁美康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实现高效高产,减少农民朋友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以下是笔者从事蟹类养殖技术服务几年来,在蟹类疾病预防方面的经验,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肠炎
症状:塘口整体进食量减少,部分空肠、网箱倒出的蟹生命力差,动作缓慢,不易翻身,部分病蟹会口吐黄色泡沫。
揭开外壳检查肠道、内肠空肠、外肠有无红肿、无粪便。用手挤压会有浑浊的液体,并伴有水肿和肝脏问题。
病因:肠炎的诱因一般是水质差,水生植物部分腐烂,主要是动物饵料(冰鲜鱼)或饲料霉变引起的细菌感染,也可能是外源性输入性致病菌。
主要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传染性强。
建议方案:第一步:及时清除死蟹,结束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第二步:全池撒专用碘,口服康美2+6+水金+康贝宁。
第三步:迪康1+迪康3改底,补水排毒。
第四步:全池喷洒茶醛消毒。
腐烂的鳃
症状:感染的蟹鳃变色,鳃丝淡黄或黑色,并有炎症,局部溃烂,病蟹生命力下降,动作缓慢,呼吸困难,摄食量减少,严重时导致死亡。该病多发生在蟹类养殖的中后期。
病因:鳃是中华绒螯蟹的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维持着全身的新陈代谢。
正常情况下,河蟹的鳃功能受损,所以也会出现肝脏萎缩,严重的肝脏坏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死亡。
烂鳃病主要由细菌引起,主要是弧菌、气单胞菌和爱德华氏菌。水质恶化、沉积物中有害细菌、长期饲养变质或饵料发霉是诱发烂鳃病的主要因素。
建议方案:迪康1+迪康3修改,全池喷专用碘消毒。口服康美2+康美6+金水+康贝宁,三天后再用特碘。
附着在蟹体表
症状:螃蟹体表有附着物,用手摸很滑,看起来有点黑。螃蟹吃得少,它们很积极地抓草。同时,它们会在中午的时候在岸边出来,爪子会被撑起。
还有一些颜色看起来像苔藓或一层泥。
危害:纤毛虫附着的河蟹生命力会逐渐减弱,导致营养缺乏,体质下降,生长缓慢,容易死在池塘里,体表肮脏,卖价差,卖不出好价钱,造成鳃损伤,导致河蟹呼吸困难,二次细菌感染,导致河蟹大量死亡。
病因:蟹睫病是一种常见于秋河蟹的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寄生在螃蟹体表、附肢、鳃等部位的纤毛虫引起的。
经常投喂冰鲜鱼,残留的饵料粪便沉积在池底,池底物质贫乏肮脏,烂草、残留饵料粪便过多,不注意换底、调水,造成水质污染,为纤毛虫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议方案:
迪康1改良底质,用芽孢杆菌分解水中有机物,用江苏2号处理螃蟹身上的纤毛虫。
水平子
自15以来,“水肿病”已成为河蟹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和传播基本席卷了我国主要养殖区,给河蟹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肾积水的根本原因众说纷纭。目前业内专家还没有得出结论,众说纷纭。有人说肾积水是弧菌或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也有人说是微孢子虫感染引起的。
我个人认为缩水的原因有很多。
显示症状:
生命力很差,吃的不多,不蜕皮,或者很难蜕皮,肝胰腺白色糜烂,很难分辨肝丝。开壳时会有大量体液,鳃面完整,肌肉萎缩,附肢有大量组织液,壳薄,用手捏外骨骼软,肠内基本无食物或黄色,即肝胰腺排出。
这些是典型的症状。
可能诱发这种疾病的因素如下
种苗问题:今年赶上疫情,越冬后的滞留蟹管理疏于管理,营养跟不上。同时,2月份苗木需求量大了很多,很多人用药物驱苗,用聚脂等药物,对苗木的伤害可想而知。
水生植物的问题:水生植物密度太粗,分布不均匀,会影响水的流动,使水分层。上层溶解氧充足,底层溶解氧不足,会影响蟹的摄食,pH值会大大增加。
今年天气异常变化:年初气温回升缓慢,但赶上了疫情,无法出去喂蟹苗。疫情结束后,螃蟹被扣留在池塘里,开始大量投喂。早期动物饵料用量过大,影响了螃蟹的消化系统。如果饵料不能很好的消化,就会被排出体外,从而导致螃蟹看似很大的食量。事实上,螃蟹的营养不够,这也增加了水污染。
6月雨水充足,连续的阴雨天极不正常,也对积水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有害菌:正常池塘中的细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我们现在进行的是高密度培养,对整体环境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菌种。一般为弧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在蟹池中很常见。这些是相对有害的菌株。要定期杀菌补充有益菌,让池塘中有益菌的数量高于有害菌的数量,达到以菌抑菌的效果!一般做检查时肝坏死会伴有水肿,肠炎等症状!
饮食营养:首先是投饵。不能有发霉的饲料,尤其是动物饲料,不能有变质。用这些诱饵喂食无异于投毒!然后,通过大量的汤口实际案例,笔者发现,汤口在定期口服的情况下,水缩的概率很低,定期口服治疗水缩的概率在80%左右。
口服组合包装:康美1+康美2+康美6+水金。
康美1主要是针对乳酸菌改善肠道,消化吸收;康美2号对蟹肝的修复作用很大;康美6主要是一种胶囊化的维生素,参与全身的新陈代谢,帮助螃蟹体质的恢复。水金,主要成分是无花果多糖专利产品,可以提高螃蟹的抗菌抗病毒能力,提高免疫力,增加螃蟹的抗压能力!!
溶解氧问题:今年连续阴雨天,气压低,雨水多,会导致水中缺氧。
7月份气温还没升起来,水温低也会导致螃蟹吃的不好,免疫功能低下。
水草太多太厚,水体无法循环,就会缺氧。
连续阴雨天一定要防止水草腐烂,连续阴雨天还会造成水浑浊,底热,返底,底缺氧。
定期使用迪康1+迪康3,减少底热,减少氧债,这是一个溶解氧因子,非常重要。
药物残留:对于这个因素,首先要从鱼苗说起。很多养螃蟹的主人想在短时间内养大量鱼苗,一般会用药物驱赶鱼苗,比如聚脂,会让鱼苗轻微中毒。这是育种过程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在成蟹养殖过程中,如果池塘里有龙虾,一般会用特殊的药物驱赶,会刺激并杀死龙虾,螃蟹也是如此,再次出现轻微中毒。
还有就是虫害防治,涉及到选择一些非正规小厂家的药物,盲目追求效果。药残挺重的,螃蟹也是轻度中毒。一般来说,吃的变差,活动变差,然后水的透明度变高。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通常会忽略。
震颤病
症状:蟹震颤早期,病蟹少食或不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
病蟹有持续颤抖、抽搐、附肢痉挛等症状,附肢较弱,往往每碰一次就抖一次。
有时双脚合拢,蜷缩成一团,所以有的地方称之为环腿病或颤抖病。
_有时呈浅铁锈色或微黑,常卧于岸边或水生植物旁,不取食。
病原体:该病的病原体尚无定论。主流报道的是病毒和螺原体,病毒病原中报道较多的是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
诱发因素:池底溶解氧长期偏低,尤其是高温天气,池底溶解氧偏低,此时颤抖病严重。
大量水草腐烂,河蟹严重缺氧浮头爬边后会患上大量疾病。
平时喜欢用刺激性的药物处理问题池塘,如杀虫、杀蓝藻(或青苔),发生率较高。
大量投喂而不能食用的池塘也容易发病。
在水产养殖前期池塘清理不彻底或无法清理的地区,发病率也普遍较高。
预防措施:预防“颤抖病”要从消除病源开始。
1.清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塘口进行清淤和消毒,用量分别为每亩500公斤和80公斤。
消毒后,将水排出,在池塘中干燥2 ~ 3个月。
2、蟹苗的选择,玉美康蟹苗,质量有保证,可追溯。
3.水草管理,占整个池塘的30%就够了,不要太多,pH过高也是诱发因素之一。
4.加强水质和底质的调节,定期改善底质,迪康1每周一次,养水宝每周一次,菌美2号和EM母菌每周一次。
5、投喂饵料,营养合理,不能有发霉变质,尤其是动物饵料,不能过多投喂。
6、从生理、肠道、肝胆方面综合治理。
生态上应注意控制水环境沉积物总量;生产中要注意水生植物的合理布局和合理的投喂方式,进行科学的池塘管理。
蟹奴病
描述: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达,雌雄难辨。
蟹奴寄生严重时,蟹肉变臭,不能食用,俗称“虫蟹”
该病易发生在含盐量高的咸淡水池塘。
症状:病蟹腹部略有浮肿。打开脐盖,可见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蠕虫,约65438±0mm厚,寄生于附支或胸板。病蟹生长缓慢,被蟹奴严重寄生的蟹有腥臭味,不能食用。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数量多,幼虫扩散。
发病季节为6-9月,尤其是8月。
病因:蟹奴虫寄生在蟹的腹部,虫体分为蟹奴外体和蟹奴内体两部分。前者突出于宿主体,包括柄和孵化囊,常见为脐间颗粒。后者为分支小管,寄生在蟹体外,伸入宿主体内,扩散到蟹躯干和附肢的肌肉、神经系统和内脏,形成直径约65438±0mm的白色线状分支,以吸收蟹的营养。
(摘自百度)
防御措施:彻底清理池塘,杀死蟹奴。
从选苗开始,严格筛选,定期改底,卵氧化,定期笼内观察,定期消毒。
自切割再生
螃蟹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能力。
当受到强烈刺激、缺氧、中毒、机械损伤或无法脱壳时,摄食量不足,放养密度过高。
另外,还有断爪逃逸的现象。比如人类突然抓螃蟹,如果只抓到1-2只脚,就会迅速脱落附着的脚逃跑,然后长出新的脚。
特别是在抓大量螃蟹的时候,有时会看到螃蟹钳的大小差别很大,这是自割再生的结果。
蟹自我切割再生,断肢有固定部位,总是在附肢的基关节和座关节之间。这里的结构比较特殊,既能止血,又能再生长出新脚。
蟹的自切再生现象只存在于幼蟹蜕壳前,性成熟后的蟹没有再生功能。
发现此类情况较多时,口服1+康美2+康美6+金水+硬壳宝,补充营养和微量元素。
黑色和黄色底板
形成因素:有两个因素。螃蟹属于底栖动物,螃蟹的好坏是由水质和底质的好坏决定的:1。沉淀物原因,如硫、铁、氨等元素。
2.管理不善造成的河蟹养殖后期,由于投喂量的增加,大量残留的饵料和粪便没有及时分解,水生植物腐烂和大量藻类死亡沉入池塘底部,形成大量有机物和有机碎屑,在细菌的参与下发酵腐烂,导致底泥酸化,发黑发臭。
酸性腐蚀物质堆积在池塘底部,螃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地板很容易被酸化腐蚀,被腐蚀的部位失去了最外层的保护,变得不光滑、无光泽,底板发黄发黑,不仅不好看,还会影响河蟹的品质和销售。
预防措施:定期保养水生植物,种植草肥。
池塘里的水草烂了或者没有水草。把能捞出来的水生植物拿出来,防止进一步腐烂。定期去迪康1+俊美2,水质新鲜的时候可以钓一些水生植物到池塘里。定期使用水生植物露,保证水生植物的营养。
定期使用EM母菌调节水质。
情况严重时,应适当使用柠檬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