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具体例子
1.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通常指“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和学术界频繁使用的概念,也是定义争议较大的概念之一。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突发事件,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或者说是资本扩张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售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奔走。必须处处落户,处处发展,处处联通。资产阶级通过打开世界市场,使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过去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所取代。”
今天,尽管全球化的进程远未完成,世界上还有个人和团体反对全球化,但全球化已经成为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和必须正视的现实。正如1990在英国《金融时报》10月8日发表的文章《国际化的市场和全球化的经济》中所说:“目前世界上大公司的老板们正在考虑的战略转移就是全球化。在90年代,如果我们不能估计国际化的强劲发展趋势,我们就不能决定工业发展的前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告诉商界人士:“经济全球化是由贸易发展推动的高速列车,快速发展的技术也是动力。.....认为全球化可以停止的人必须告诉我们他们准备如何停止经济和技术发展。停止全球化意味着停止地球转动。”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其运动方向是全球化,最终形成全球统一市场。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各种经济资源在世界市场上的相互流动实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跨国际舞台的大流通。随着流通的扩大和深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已经明确表现为一系列经济因素的组合,即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人力资源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等等。
全球经济要素结合的速度和规模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跨国公司的出现不仅实现了生产组织的全球化,也实现了组织生产的全球化。到21世纪初,已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其中最大的200家垄断了全球1/4的经济活动。跨国公司的生产总额占全球生产总额的1/3,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费用占全球总额的2/3。难怪有人说,20世纪是跨国公司在民族国家经营的世纪,20世纪是民族国家在跨国公司的网络中生存的世纪。因此,可以说,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大转折的主要推动力;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随着技术发展的国际化和全球技术市场的形成,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和全球化也成为一大趋势。
2.什么是国际化和一体化?
人们在谈论全球化时经常使用类似的词,如“国际化”和“一体化”。而且学者们对这些词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很多新领域发展的普遍现象。
“国际化”和“全球化”在很多场合经常互换使用,甚至不加区分。如果一定要做区分的话,可以说“国际化”是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初始阶段,而“全球化”则侧重于进程的目标、结果或成熟阶段。既然今天的全球化还不能说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那么用国际化来表达也没有太大的阻碍。这两个概念的科学界定需要全球经济学的诞生。'
“一体化”有一些类似的概念,如“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一些外国学者将“国际经济一体化”也称为“区域化”,并将其定义为:“独立的国家经济体组合成更大的经济集团或* * *同一体,如欧洲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相互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从而形成一体化的集团(组织)。事实上,这些概念都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一些国家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形成了一种互惠的国家联盟。其中,除了欧洲经济体,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美洲共同市场、海湾合作组织、马格里布联盟等。
“一体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是周边国家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的必然结果。建立区域组织的初衷可能不同,但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增加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区域内商品流通的成本,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能健康发展,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组成部分。
二,全球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往的经济模式和经济现象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其特点是多角度的。以下仅是与此话题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
1.企业跨国经营与商品跨国生产
在过去的几年里,特定的产品由特定的企业独家生产是很自然的。比如王麻子的刀剪肯定是王麻子刀剪店工匠做的,本田发动机是日本本田公司生产的等等。,也就是说,产品由某个国家的某个企业独家拥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这个概念越来越模糊。今天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其实并不是独家生产的,甚至不是某个国家制造的产品,虽然出于管理需要,也打上了某个工厂、某个地方、某个国家生产(制造)的标签。众所周知的波音喷气客机名义上是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实际上,参与生产的企业包括六个国家的l500家大型企业和15000家小型企业。再比如欧洲的空客飞机。参与研制生产的公司有国外的,也有德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航空公司。只是在法国图卢兹进行总装,法国制造的零部件不到40%。不仅是这种结构复杂的大型设备,很多小型产品也是这样生产的。这类产品的原产国或生产国的概念已不再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事实上的“全球化产物”——经济全球化的杰作。
“全球产品”是商品跨国生产的结果。商品跨国生产的迅速和成功发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全球扩张是企业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发展的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生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这是企业和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具有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或环节。按照以前的生产模式,这些阶段或环节是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但在跨国企业中,却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有些环节(如零件加工)在劳动力低的国家进行,有些环节(如开发设计)在有高素质专家的地方进行,有些环节(如总装)在主要销售市场附近进行。因此,可以说“全球产品”是全球资源最佳整合的结果。
2.商品和资源的大量跨国流动
以分工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化生产,促成了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创造了遍布全球的国际市场。从GATF到' WTO ',就是要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得更有抵抗力,做得更自由,让国际贸易更便利,商品流通更快捷,交易成本更低,让消费者从中受益,为全世界的企业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从而进一步刺激更大范围的商品和资金流动。
今天,国际市场上商品和资源的流通规模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仅1995,世界商品贸易额就达到5万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人购买l000美元的进口商品。世界贸易的年增长率一般都是两位数,而且不断超过产出的增长率。也就是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产品参与了国际贸易,许多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显著提高,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全球经济的怀抱。
今天,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其规模超过了任何一次大的民族迁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工人,美国和加拿大首当其冲。上世纪80年代,西欧开始大量招募32名外籍劳工,其中英国300万,法国300万。在65,438+00年期间,中东石油输出国的工人数量增加了65,438+00倍。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民工潮是以亿计算的。
今天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国际投资)几乎是天文数字,仅1995年全球外汇交易总额就达到500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商品贸易的100倍。
3.全球技术交流
现在世界已经摆脱了严控技术外流的传统,技术也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在世界技术市场上,通过买卖技术专利、技术特许权、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版权交易、购买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等方式,技术交流十分活跃。这项技术的广泛流动,显著缩短了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周期,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创造了更大的效益。以日本为例。在1950到1970期间,日本只花了60亿美元,引进了2600项技术,创造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奇迹。据专家分析,如果不引进国外技术自行开发,大约需要3倍的投资和10倍的时间。
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海量流动,几乎不受地域限制,世界也确实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在经济、科技乃至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当今任何一个行业。据预测,到2012年,仅集成电路产业的年销售额就将达到1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0年的GDP,发达国家GDP增长的60%与集成电路有关。
以上三个方面只是描述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从中可以发现这种经济模式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优越性,其磅礴的气势和动人的前景。与此同时,电力委员会如何找到这列世界规模的经济列车的高速和安全运行,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这个国际市场没有统一的规则可以遵守,流通中的商品和资源没有可靠的质量和高度的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