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经济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和孕育,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农业经济具有瓦解作用;都铎王朝强大的王权控制了各种贸易,形成了保护工商业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传统的行会制度已经不适合城市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初步形成,城乡关系完成了从对立到融合的转变。这些变化表明,英国城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首先,都铎王朝人口增长的趋势表明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其次,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城市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动力和阻力。动力是英国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扶持工商业,阻力来自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行会制度。

最后,都铎时期老城的衰落和新城的崛起是一个财富转移的过程。城市资本和劳动力向农村流动,最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对封建农业经济的冲击最为猛烈。城乡一体化是英国区别于前工业时代其他欧洲国家的最大特征,也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都铎王朝时期的城市经济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工商业的解体,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使英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都铎王朝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正处于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这样一个关键时代,所以它所实行的政策也很有时代特色,尤其是它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对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重商主义政策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

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都铎王朝以前,英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的“农业诸侯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羊毛和粮食的出口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英国的支柱产业,毛纺织工业有所发展,但也远远落后于佛兰德斯、荷兰和佛罗伦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重商主义者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比如早期英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威廉·斯塔福德,他认为从外国进口商品是有害的,从外国进口中国可以制造的商品更有害。他反对出口英国羊毛和进口外国羊毛产品。重商主义者也认为“金钱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标准。”因此,积累更多的钱成为当时社会的强烈追求。

都铎统治者也意识到“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是迅速发展工商业。因此,所有都铎王朝的君主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首先,都铎王朝扶植和鼓励呢绒制造业的发展,出口呢绒换取金钱。都铎王朝的创始人亨利七世曾多次通过国家法令,禁止出口羊毛,尤其是优质羊毛,甚至禁止出口半成品毛织品。

其次,大力发展海外业务,鼓励发展造船业。15世纪以前,英国很少有100吨以上的船。为了扩大远洋贸易,亨利七世奖励建造大型船只的船主,并规定建造100吨以上新船者,每吨给予5先令的津贴。这一规定刺激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在第五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海军最终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为英国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纺织业、造船业等行业的带动下,各种金属制造、制革、制皂、染料等行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国内市场急剧扩大。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走私等活动积累的一部分财富也转移到工业中,壮大了工业资本。圈地运动将大量廉价劳动力抛入工业市场,这些都使得英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前提。可以说,都铎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义政策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前奏。

第二,重商主义政策拉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英国封建农奴制的解体。

从15世纪的最后30年开始,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方式和耕作方式的变革,这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这一切自始至终都与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密切相关。如果说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那么揭开这一序幕的则是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

首先,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是引发圈地运动的主要动力。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了毛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对羊毛的需求猛增,使得羊毛价格上涨,养羊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贵族和乡绅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圈地养羊运动。许多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被围了起来,许多封建主义掩盖下的古代公共土地“开荒地”被围了起来,变成了供职工放牧的牧场。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开始,也是英国封建农奴制解体的开始。

第二,重商主义政策加速了寺庙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寺庙土地所有权是中世纪英国封建土地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铎重商主义政策的目的是积累财富,掠夺宗教财产是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都铎王朝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颁布两项法令查封寺院,关闭所有寺院,其包括土地在内的所有财产收归国有。这些没收的土地大部分卖给了新贵和资产阶级,除了一部分给了奴才。废除寺庙土地所有制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环节。

第三,重商主义政策也瓦解了封建贵族的领地所有权,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分配。在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下,一方面,高度繁荣的商品货币的诱惑,使封建贵族花大价钱购买昂贵的商品以供享乐;另一方面,“价格革命”导致的贬值和通货膨胀,使得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贵族的实际收入下降。他们入不敷出,负债累累,濒临破产。

到16年底,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而显赫一时的38个贵族中,有22个负债累累。一些贵族不得不先抵押他们的土地,然后卖掉来还债。于是,贵族庄园的数量不断减少,封建贵族领地的所有权急剧下降。

重商主义政策也使土地日益商品化,土地的自由买卖和转让广泛。不仅王室公开出售土地,土地也进入商品交易所,成为投机者买卖的商品。在土地制度的变革过程中,大部分土地落入新贵、资产阶级和自耕农手中。新贵、资产阶级和获得土地的自耕农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生产新的原生作物,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他们和工商资产阶级一起,推动了英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第三,重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

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标准,而对外贸易是国家财富的源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放眼世界,将目光从狭小的岛屿移向遥远的海外,将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建立了以海外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积极将本国经济推向世界,努力开拓世界市场。

英国的国外市场发展是全方位的:

向西,它打开了美国市场。在纽芬兰建立了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渔业区,在弗吉尼亚建立了填海区。北美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弗吉尼亚建立。接着,英国不断扩大殖民地范围,逐渐侵占北美广袤的土地,将其发展成为英国的工业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向北,英国与俄罗斯建立了商贸联系,并以此为基地开拓中亚市场。并为英国商人寻求极为有利的贸易优惠。经玛丽女王批准,英国商人正式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专门从事俄罗斯、中亚和波斯的贸易。英国商人还创办了专门从事波罗的海贸易的“东方公司”,迫使长期垄断这一地区贸易的汉萨同盟放权让利。

在南面,英国与北非和西非的国家发展商业联系。伊丽莎白女王上台后,英国在北非和西非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和扩大。1585,“摩洛哥公司”在英国成立。1588,几内亚公司成立。这些地区的垄断商业集团纷纷前往非洲从事不平等的贸易掠夺,甚至贩卖黑奴。

在东方,英国恢复了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并开放了与印度和其他东方国家的贸易。在都铎王朝早期,英国与地中海地区有贸易往来,后来因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而中断。

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海军,为英国在地中海地区拓展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1580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三世表示愿意与英国进行贸易。因此,伊丽莎白女王于1581正式向黎凡特公司颁发了贸易专利证书,允许该公司垄断与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为期7年。而且女王本人还偷偷给公司投资了4万英镑,占公司总资产的一半。英国每年通过黎凡特公司向奥斯曼土耳其出口价值约654.38+0.5万英镑的呢绒。

英国的殖民贸易触角开始伸向东方的印度。1600年,伦敦商人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享有与好望角以东国家,尤其是印度进行贸易的垄断权。

到17世纪,英国商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突破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封闭状态,将英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虽然他们以暴力掠夺的手段进行贸易,但他们开拓的广阔市场和获得的大量廉价原料和金银财富为英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海外的金银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转化为资本,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英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