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为什么叫月饼?谁定义的?

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反映了人们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奋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联合各种抵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消息传递起来非常困难。军事家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命令部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里,然后派人分别送给各地起义部队,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夜响应起义。起义那天,所有的反抗者一起响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达攻占元朝,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极了,赶紧传话,说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全体将士都要与民同乐,并且要把当年开战时秘密送来的“月饼”作为时令糕点送给大臣们。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越来越多,如碟状,也成为很好的礼品。中秋节过后,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许多特殊的中秋节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之外,还有香港的舞龙、安徽的打桩塔、广州的中秋节、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的赏月、戴的、苗的跳月、董的偷月菜、高山族的抱舞。英文拼写是:月饼。

后来,朱元璋终于推翻了元朝,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后来满族占领了中国,但人们仍然庆祝这个象征着推翻外国统治的节日。[编辑此段]相关记载相传,中国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祭祀仪式。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关于拜月或祭月的习俗。著名的谚语“八月十五月圆,中秋月饼又甜又香”道出了城乡人民在中秋之夜吃月饼的习俗。起初,月饼被用来祭祀月神。后来,人们逐渐将中秋节视为家人团聚的象征,月饼也逐渐成为节日礼物。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代军队朱杰食品。在唐高祖统治时期,李靖将军征服了匈奴,并于8月15日凯旋而归。

当时做生意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献糕点。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取出圆圆的饼,对着天上的明月笑着说:“要用胡饼请蛤蟆。”。之后,与大臣们分享蛋糕。

“月饼”一词在南宋《武林旧事》一书中早已有之。据书上说,当时的月饼是蒸的。作为中秋节必吃的产品,这种笼中馒头在山东、河南等地仍是一种流行的习俗。

“月饼”一词在南宋吴的《梁璐梦》一书中已有使用,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在明代《西湖游社》中有记载:“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取团圆之意”。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更多了,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在明清时期,月饼已经成为中国各地中秋节的美味佳肴。《明故宫史》载“八月,宫中赏海棠玉簪花。从第一天开始,就有卖月饼的...直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提供月饼和水果...如果有剩余的月饼,它们被收集在干燥凉爽的地方,在年底由家人分享,这也被称为‘团圆饼’。”沈邦《万部杂记》记述了明朝万历年间北京的风俗,说:“八月赠月饼,普通家具赠大小不一的月饼,称为‘月饼’。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多了,口味也不同了。其中,北京式、苏式、广式和潮式月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节必吃的食物。在节日的晚上,人们也喜欢吃一些团圆的水果,如西瓜,并祝愿他们的家人幸福,甜蜜和安全的生活。[编辑此段]月饼历史上的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并不时流传下来,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就有一种“太史饼”,以纪念中国月饼的“始祖”太史文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芝麻和核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就出现了一种圆饼,里面填满了核桃,叫做“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有了面包师从事生产,首都长安开始出现糕点店。据说有一年中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兵的时候,唐玄宗觉得胡兵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明月,心潮澎湃,随手拈来“月饼”。从此,“月饼”的名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北宋皇室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俗称“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有酥有悦。”

宋朝的编剧很透彻,《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所见。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当时,别出心裁的面包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印在月饼上作为食品艺术图纸,使月饼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都有拜月或祭月的习俗。八月十五,月圆,中秋月饼香甜。这句名言说。

在中秋节晚上,城市和农村的人们都吃月饼。月饼大多是用来祭祀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将中秋节视为家人团聚的象征,月饼也逐渐成为节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