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馄饨香
高墙古屋的窄巷子里的石板路上,馄饨熊路过卖花女,那是江南;在俯瞰金字招牌的老街上,金发碧眼的人们在导游的示范下,用瓷勺津津有味地认识了“馄饨”,那就是江南。江南是枕河窗前挂着的两碗馄饨到客船上的竹篮,江南是夜半月色下在幽幽曲径上游走的馄饨上的小灯笼...没有馄饨,江南之歌就失去了魅力!也许是因为江南文化的独特影响,“一锅一作坊”的江南馄饨篮总会让人想起江南古宅客厅里那张长长的、方方正正的、精致得一尘不染的红木雕花茶几,让人“吃馄饨先醉”;身着兰花土布唐装的馄饨师傅,手持一面印有老字号“王一条”的兰花土布锦旗迎风摇曳,让人陶醉在“高雅老街馄饨”的“青花瓷”氛围中。
驿道旅行者经常惊叹于这个古老国家的“移动快餐店”。一排小抽屉,能神奇地变出一叠眼花缭乱的馄饨皮、一碗香喷喷的鲜肉、一碟香粉、一锅酱油、一锅香油、一坛精盐、一竹筒花椒。即使是那种很普通的铜锅,也能出奇巧妙的设置隔板,将锅体分成两部分,一边是煮馄饨的开水,一边是煲汤的鲜汤。炉内火焰可旺可衰,控制火温的秘诀在于添加松明或普通柴火。所以,江南的馄饨香,总是兼容山中的宋明香;品尝馄饨,往往加入几缕诗意的火,就成了一件美好的事。
有人开始回想过去,心想:馄饨这么精致,它的发明专利属于谁?江南人会自豪地让时光倒流400多年,让江阴人徐霞客的名声再一次沐浴在敬仰和惊喜之中。徐霞客第一次游览人迹罕至的黄山,饥寒交迫后,受木匠负担斧、锯、凿、锤等所有工具的启发,设计了一种集锅、锅、米、油、盐于一体的“游山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自制饮食,保证了他再次游览黄山计划的圆满成功。从“山装”到“馄饨包”的蜕变,是“霞客路”上的又一朵奇葩,江南人将让她在民间文学史上永远辉煌。如果说《行尸走肉》造就了一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那么馄饨熊在今天深受景区在线旅行者的青睐,则是一个奇妙的巧合。
难怪有人说“江南馄饨香”。我觉得这个“香”不仅仅是指那种又红又薄的鲜肉馅,还有那些点呢?花几缕香几缕宋明煮烟?难怪喜欢吃江南馄饨的人喜欢轻轻捏瓷勺。沉淀在碗底的诗意和灵魂的痕迹,我想是竹筷子和钢叉抓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