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市面上的数码相机几乎都是日本品牌?

纵观当今数码相机市场,佳能、尼康、索尼、奥林巴斯、理光、宾得、松下似乎都是日本品牌。数码相机的发明者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已经逐渐转移到日本,发明者爱迪生创办的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也招募了一支日本团队制造相机。同样,我们的国产品牌在这个市场也基本没有立足之地。

这种现象,有人说是百年老店精神,有人说是重视知识产权,有人说是营销能力,这些说法还是不能说明数码相机行业在欧美也是日薄西山的现实。因为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产业结构的问题。

这涉及到背后投入的资金支持、技术储备、人才素质、经济模式。

数码相机行业首先要有强大的资本支持。索尼的影像部门长期以来亏损巨大。虽然有其他因素,但也说明了数字产业对资金的依赖。当时都说半导体是绊脚石。从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开始,德州仪器、AMD和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半导体业务岌岌可危。亚洲台湾省、新加坡等地寻求上马晶圆厂,但大多落在路上。但由于巴统的介入,中国连栽跟头的机会都没有。

日本战后的经济起飞,日本得到了很多技术,培养了大量人才,接受了欧美的产业转移。这些技术工人的素质和农民工大军不可同日而语,待遇也大相径庭。准确来说,基础教育高于第三世界,收入和福利水平低于欧美。

数码相机行业不是简单的一把螺丝刀或者一个电烙铁的电子加工行业。可能有一些加工代工厂遍布菲律宾,台湾省,泰国,苏州,但核心还是在日本。记得看过一篇镜片加工的介绍。在最终抛光之前,高质量的镜片毛坯应静置并退火以消除应力,时间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中间的资本厚度,技术含量,产业基础储备都是我们没有的。

只有这样,日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接受了欧美的产业转移,才有了这样的活夹层。

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没必要担心。日本人为了在国际社会生存,总是要努力创造财富。美国人不在乎,英国人不在乎,中国人比他们更在乎,但是发展的机会并没有到来。现在提倡供给侧改革,会增加一些行业的机会,成为世界级的主导产业。

但是数码单反可能上不了这趟车。

因为首先这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日系品牌在走钢丝。一旦他们冲进一股新的力量,很可能会彻底打翻盘子。数码相机领域一直有改革的呼声,但佳能和尼康想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革。他们都很担心。

其次,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层次固化了,层层专利技术和高精度加工设备形成了高耸的门槛,限制了后来者。只有在全新的领域,新兴国家才会有后发优势,重新建立标准。说白了,未来是否会有数码相机还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