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不是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自诩,“炎帝”指姜水所制,今宝鸡市的炎帝。“黄”是指黄帝,是用吉水河,也就是现在陕西武功的淇水河制成的。炎帝和黄帝都是华夏的祖先,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自称“炎黄子孙”而不是“黄子孙”呢?后人参考了什么标准来确定炎黄两位皇帝的“座次”?

“炎黄”的概念直到清末才出现,但其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各种神话故事中,炎黄皇帝的关系都很和谐,其实不然。神农(炎帝的祖先)是原始社会的早期首领,然而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逐渐衰落。

由于神农氏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基础,中原各部落逐渐脱离神农氏的统治,开始了相互之间的较量。这种情况和后来的东周国家有些类似,黄帝出身的轩辕就像是一个乱世崛起的英雄。后来轩辕人平定了所有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此时神农世家和轩辕世家的关系,更像是春秋时期的周国霸主。炎帝作为一个有根有据的统治者,自然不会让黄帝取代他的统治地位,于是开始派兵讨伐那些投降黄帝的部落。据《史记》记载,黄帝和颜地在汉泉之野浴血奋战,打了三场仗,然后各得其志。

至于这三次战争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胜人之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司马迁对炎黄之战的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勾心斗角的细节。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两个部落的起源比较接近,神农和轩辕很可能是从同一个部落分裂出来的。

起初神农强大,轩辕从属于它。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权衡,轩辕通过战争重新统一了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的合并意义重大。可以说,如果轩辕未能整合神农,那么历史将在随后的蚩尤之战中走向另一个尽头。

很多朋友以为“炎帝”代表的是一个人,其实不是。根据黄三的记载,神农的“炎帝”是世袭的,已经传了八代。我们熟悉的“黄三”颜地只是一代人。

那么,黄帝打败了哪个颜地?

显然,被后人称为“神农”的并非第一代炎帝。颜地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就像一个先知,通晓古今,几乎古代所有的科技发展都与颜地有关。理论上,人类根本没有能力在几十年内快速掌握所有的先进知识,种植谷物,制造农具,掌握节气。

所以这些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而这些知识的获取过程也绝非一朝一夕。可见,很有可能是后人错误地把八代炎帝的所有努力都归于一个炎帝。当然,作者认为所有的发明都是部落全体成员智慧的结晶。但由于炎帝处于统治地位,威望很大,神农百姓愿意将所有光环集中在统治者身上,使炎帝成为一种信仰。

历史上,这种现象是颜地部落独有的吗?

并非如此,黄帝的成就也来自于广大群众的智慧。以《黄帝内经》为例。这本书其实是后人以黄帝的名义编撰的医学知识。

中国历史学家钱穆曾对这一现象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在古代影响深远的发明中,发明者几乎都是圣王或圣贤,劳动人民的影子很少。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圣王或圣贤享有专利权,只是因为原始社会的发明创造不得不依靠这些伟人的名字来获得知名度,被普通人视为珍宝,加以研究。

两个部落统一后,炎黄皇帝共同统治中原。作者推测,很有可能是黄帝打败了末代炎帝。毕竟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为了维护部落的统一,炎黄中的一方必然会失去继承权力的资格。是战败的炎帝明显失去了这个资格。所以这一代炎帝是最后一代。

我们不妨继续阅读《史记》,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黄三”之后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后代,直接证明了上述猜测。炎帝作为黄帝与黄帝之战的失败者,自然失去了统治的权利。炎帝之所以能享有与黄帝并列的始祖资格,完全是因为神农在农业领域做出的贡献。

这也要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炎黄」的「座次」是什么标准?

是因为几千年来,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炎帝致力于改善民生,堪称农耕社会的鼻祖;驯服熊、勇猛虎、征战天下的黄帝,更像是一个“武皇帝”。所以两者之间的排名是按照“文武”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