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比徕卡技术水平更高的相机公司吗?
玩相机的老司机和器材党大都对卡尔·蔡司和徕卡两家德国企业比较熟悉,数码时代前者虽不再生产Contax那种相机机身,后者依旧制造高端的中画幅和全画幅相机。但论光学技术同为德国企业的Carl·Zeiss(卡尔·蔡司)迄今在这一领域是全球公认无人超越的。卡尔·蔡司35mm镜头现由日本确善能(COSINA)代工,以前用德国肖特玻璃(SCHOTT),现主要采用日本保谷(HOYA)的玻璃原料来加工普通民用镜头供SONY ZA系列,或作为ZE、ZF等副厂镜头提供给消费者使用。除非是需要非常特殊的装配和校正工艺蔡司公司才放在德国原厂制造。举个例子,超广角镜头的设计难度大于广角镜头的设计难度,更远大于标准镜头,因为超广角易导致严重的畸变成像,所以厂商通常以镜片来加以校正。一般而言,20mm以下的超广角用多片甚至十几片镜片校正畸变的成像是常事,但蔡司的Hologon镜头却仅用3片镜片就达到了校正畸变成像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全球顶尖的光学技术。比如,蔡司向徕卡提供的15mm f/8的Hologon镜头,蔡司向瑞典哈苏提供的300mm f/2.8 SA镜头,中东某石油富豪向蔡司公司专门定制的8位数价格的天价高品质镜头(有兴趣的度娘),蔡司为美国NASA登月及多个太空项目提供的光学仪器,好莱坞向蔡司定制的那些成像品质具有超凡脱俗的德味儿电影镜头(比如,《指环王》里用到的上百支不同规格的蔡司镜头)等等,都充分说明了卡尔·蔡司在全球光学领域的顶级水准。
现在的徕卡P都不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除了M系列,机身设计制作都是由松下完成,镜头自从加入L卡口联盟,也变成适马换壳。而徕卡的m系列。完全不能适应现在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和摄影。等它对焦对上,别人都拍完进下一轮了。
如果把莱卡的相机镜头,换一个logo恐怕根本不会有人去考虑。
徕卡是奢侈品没错,技术水平最高?玄学吧?一些特殊的技术我不懂,浅显的分析一下,镜头光学设计可以在计算机预演,设计镜头专业领域不会太难,有不尽人意的是妥协的结果,镜片加工纳米级都有,实现设计要求在一流厂商不是难事,有好有坏是成本问题,镀膜技术高低,应该是精度问题,能实现纳米镀膜的,都不差,拥有这些技术的世界级工厂不止徕卡吧?然后,电子技术,徕卡不行吧?算持平可以吗?数码相机核心是电子技术,徕卡这方面也没优势吧?那为什么徕卡还这么牛?贵!身份的象征!所谓德味,个人认为是偏色,因为是徕卡,再加上色彩是玄学[what]很多时候人们会故意调偏!还挺好看。
现在有比徕卡技术水平更高的相机公司吗?题主问题的核心是现在有比徕卡技术水平更高的相机公司吗?首先我个人不认为徕卡在相机技术方面是最强的,因为目前来看相机市场确实品牌很多,比如日本索尼,佳能,尼康,还有德国的蔡司,他们实际都有自己的实力和特色。而徕卡的实力我们毋庸置疑,但并非是全面的。下面我们具体来说一下:
第一,首先相比徕卡水平更高的相机公司是存在的。因为不管是哪个行业,都有很多品牌存在。就像是手机一样,虽然很多厂商都在竞争,但是没有一款手机或者是一个品牌,可以把手机做的很完美,亦或者是没有缺点,而相机市场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就拿蔡司来说,他相对于徕卡来说就有很多优势的地方。首先从发展角度来说,比如从从 历史 的进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蔡司的成立时间是在1846年,当时30岁的Carl Zeiss在德国的Jena镇成立一个精密光学仪器加工厂(蔡司的前身),而且在1847年生产第一台显微镜,当然显微镜最重要的就是光学镜片模组。到了1866年之后,又有了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的协助,而蔡司又有开始在显微镜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有开始生产光学玻璃。而到了1888年蔡司开始涉足摄影业,包括在二战时期蔡司就有为德军提升了包括陆军和海军的望远镜、测距仪以及射击瞄准具,以及蔡司的T镀膜工艺在战斗机中也有使用,因为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反光,防止敌人发现。
而徕卡的成立实际是在1849年,当时是有23岁的数学家Carl kellner在德国Wetzlar镇设立光学研究所,主要生产显微镜和相机镜头,这个研究所就是徕卡的前身。1865年机械工程师Ernst Leitz成为该研究所的主要合伙人,并在1869年取得经营权,更名为Leitz公司。同时在1913年Leitz研发部主任Oskar Barnack打造出传奇性的Ur,之后在1954年徕卡发布M3,它跨时代的设计影响了往后50年里大部分相机的制造。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影响拍照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就是传感器和镜片素质,包括光学算法,而在光学方面蔡司的实力毋庸置疑的,不管是从发展的时间还是说目前他的定位来看,蔡司的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是光学巨头。比如我们使用的很多镜头结构都是蔡司发明的,著名的柯克、天塞、双高斯(即普兰娜)等,目前很多镜头设计都是它们的变种或仍沿用它的设计。另外在光学方面的发展,蔡司生产的摄影镜头种类很多,产品线极长,囊括电影、电视摄影镜头、医疗、军事、测绘、显微、天文等各个领域,相机用摄影镜头只是它大树上的一枝。当然我们还要来说一组数据:
1920年德国汉堡天文台的1米口径望远镜为蔡司制造。
1976年蔡司制造了世界第一台采用数位化电脑控制的天文望远镜。
1979年蔡司建造完成世界第一个赤经、赤纬轴采用无齿轮摩擦驱动系统的天文望远镜,1985年蔡司建造完成卡拉阿托天文台的3.5米口径望远镜......蔡司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不受温度影响的零膨胀玻璃“Zerodure”,客户包括NASA、欧洲航天局在内的机构,蔡司主要负责制造卫星、航天飞机的光学镜头,当年美国登月,用的就是蔡司的镜头。另外包括目前生产手机芯片的光刻机,其中的光学模组也是有蔡司提供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徕卡一无是处,因为我们也知道徕卡确实是曾经的胶片相机生产名厂,其镜头和机身的加工工艺在世界上可以说无出其右。另外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UR和M3系列确实对于后续的相机生产和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只限于徕卡M和R系列常用的那几个焦段…如果在一些长焦、超广、电影镜头等等领域,蔡司是秒杀徕卡,另外我们刚才也有提到的影响拍照的几个因素中,其中镜头镜片确实徕卡和蔡司各有优势,包括很多人可能会提到的CCD也就是传感器尺寸,但是这个实际是看你用多大的,但是光学特性算法,这个是需要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的,就像算法和优化,并不是说一时半会就可以超越的,这就是蔡司的优势之处。
另外包括索尼,以及佳能和尼康等等这些厂商。实际他们在相机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举例子来说了,因为我们只要知道确实徕卡目前来说虽然有优势,但确实还不算是的相机行业中的老大就可以了。
二,关于手机拍照方面是不是有着徕卡或者是蔡司以及品牌相机厂商合作就有很大的优势呢?我觉得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毕竟现在手机厂商都有和一些大型的相机厂商合作,比如华为和徕卡,以及现在的vivo和蔡司。
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手机和相机还是不同的,毕竟镜组模块只有少数几家方案公司在做,比如舜宇光学,台湾的大立光电等等,传感器和镜组方案都很成熟,反正都从索尼拿CMOS……每家手机公司可以按照他们现有模组加上自己的定制特性,所以这个是看你下的成本了。
另外不管是徕卡还是蔡司在相机镜头或者是光学算法有多强的实力,他们实际用到手机中之后,优势就会缩减。所以我觉得并没有必要去深究,就像华为一样,虽然有着徕卡的加持,但是实际他最重要的还是依靠着和索尼联合研发的IMX600以及IMX700系列镜头。
而vivo也是如此,依靠着蔡司的T镀膜工艺,以及包括在光学镜片方面的算法实力,而镜头方面毕竟还是索尼为主。当然从客观角度来说,有着大厂的加持,确实相对于一般手机要更好,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手机毕竟尺寸有限,所以镜头模组不可能做的很大,更加重要的还是靠着自家实力的支撑,比如vivo为什么拍照这么强势,一方是蔡司今年的加持,另外则是自身对于算法,以及包括最近两年的微云台模组防抖加持。
总结:首先我们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徕卡虽然确实对于现在的相机设计等有着影响。但是说起来影响相机拍照的因素有很多,而在这方面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徕卡已经不是老大的位置了,可以说每个行业并没有绝对的老大,因为没有哪个厂商可以做到全面压到友商的实力。另外从手机的拍照方面来说,虽然现在很多厂商寻求和一些比较出色的相机厂商合作,但是实际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回答完毕
徕卡的镜头还是非常牛的,不能说独步全球,也确实是最好的镜头之列,但是机身,尤其是数码机身,徕卡数码机身在技术上没什么太先进的技术,很多自动对焦技术也都是源自日本。要说机身,生产于50-60年代的徕卡M3相机,是机械相机的一个巅峰。8枚玉,50F1.2胶片镜头也是徕卡的光学巅峰。
其实现代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是掌握在日本生产公司手里,无论哈苏、徕卡、蔡司等老牌相机公司没任何优势可言。
单纯技术水平那徕卡排不上号,徕卡主要是卖品牌。
徕卡相机可以干的,其它主流相机都能干。其它主流相机能干的,徕卡不一定都能干。
超市5毛钱的黑塑料袋,又大又牢,不容易破。不用的时候还能揉成一团,减少空间。不比上万万的LV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