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1,特征原理。

这是指发挥“独特”的民俗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我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打造“独特”的民俗旅游项目。只有努力开发民俗风情鲜明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中无我”、“独一无二”的民俗。如何判断一个民俗旅游项目的独特性,可以参考旅游资源的主要质量指标;稀有度是指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水平,包括独特、稀有、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物;古代休闲度是指旅游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得越早,历史上的古代休闲程度就越大,特色层次也就越多。好奇心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和现实环境的差异。因为游客的重要心态就是求新求异。因此,陌生感越强,资源特色层次越多,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规模是指旅游资源在同类中的宏伟、雄伟程度,可以构成一系列旅游极值。它们要么是同类景区范围最大的,要么是建筑姿态最高最古老的,要么是同类资源数量最多、层次最高的。这个“最”资源是景观在不同范围内的极值,其特征水平和吸引力超过一般资源;完整性是指旅游资源的保存程度。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保存越完整的旅游资源,其特色水平就比保存不完整或只有遗迹的旅游资源高;审美程度或观赏程度是指同类旅游资源的艺术表现程度。一般来说,越是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旅游资源,特色层次越多,旅游吸引力越大;组合度是指不同旅游资源景观要素的组合匹配程度,包括单位面积内资源组合的密度、丰度、和谐度。旅游资源组合最集中、最丰富、最协调的地方,资源的整体特色水平也最高,对游客的吸引作用也最大。以上七个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应用时一定要分别判断,综合比较。基于此,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和产业,才有生命力。比如苏州组织寒山寺听除夕钟声这种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新疆的歌舞表演一般都安排在葡萄架下。游客一边品尝着新鲜香甜的葡萄,一边喝着葡萄酒,欣赏着活泼优雅的歌舞。北京房山饭店以经营清宫风味菜肴而闻名,每年接待约10万名客人,包括许多国家元首和贵宾。云南的竹楼饭店等。

总之,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时要有创新精神,在设计旅游线路、活动、景点时要有创新独特的设计思路、观念更新、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创新的风险精神。而且独特性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己的人文和自然优势。我们不仅要开发独特的民俗旅游,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地区的独特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俗旅游产品。

2.保护原则。

在这里,保护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第二个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然而,人们面对它时,并没有更加珍惜它,妥善保护它,而是视而不见,冷漠对待它,甚至破坏性地、掠夺性地开发它。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旅游和生存环境作为旅游业发展和繁荣的生命线。就像瑞士旅游局局长沃尔特一样?正如乐先生所指出的:“破坏了名胜古迹,就失去了旅游赖以生存的属性和环境。”因此,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比如,开封要建“宋街”的消息传到海外后,正在加拿大讲学的东南大学朱光亚副教授致信市领导,指出开封文物众多。如果我们能保护和利用现在的文物,我们可以吸引许多游客。按照古代的标准建街道,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了。然而,说者热切,听者矜持。“宋街”还是建的,而且是在宋代的皇宫废墟上。在美丽的风景名胜区,修建做工粗糙、形式风格庸俗的寺庙和鬼神雕像,组织封建迷信活动,对优美的环境造成了干扰、污染甚至破坏。北京作为世界上罕见的整体建筑,500年前就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规划。它明亮而匀称。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来说,这座古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然而现在,城墙没了,很多古建筑也不存在了。相反,火柴盒风格的建筑在当代世界很常见。再比如沈阳故宫周边的建筑和房屋,都属于类似的情况。

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抢救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而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和破坏性的。没有挽救濒临消亡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前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是一纸空文。

3.参与的原则。

随着游客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和识别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要求旅游生活要有文化吸引力、体育内容甚至探险趣味,要参与其中而不是旁观。民俗旅游最大的好处是游客可以体验民俗,参与民俗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文情怀,而不是“走马观花”。所以,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的时候,要让游客在美景中参与故事,做“神”,做“仙”,过一种变态的生活,让人流连忘返。笔者曾经去过以色列的一个阿拉伯村庄,那里没有美丽的风景,更没有可供观赏的人文景观。只有一个小陈列室展示早期阿拉伯人的生活和劳动设备,还有一个破旧的帐篷展示阿拉伯人过去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极其简陋炎热的帐篷里,热情的主人邀请客人们跳舞、唱歌、娱乐,并让客人们品尝一种阿拉伯人特有的食物。我们认为那天的游览是这个阿拉伯小村庄里最有趣、最难忘的。再比如浙江省有关单位组织的教育团,主要针对美国知识分子。旅游内容包括各种中国文化讲座、参观丝织厂、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孩子们聚会、参观富阳的“农家乐”,赢得了客人的好评。

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中,要更加注重开发那些能让人尝试、品味、接触异国情调和异国风情的项目。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远不如人们参与活动的亲切感和刺激感。如今,博物馆也改变了“请勿触摸”和“禁止攀爬”的旧规则。比如日本人类学博物馆、英国乔维卡海盗中心遗址博物馆、中国丁村民俗博物馆等。在这些博物馆里,游客可以重温人类的历史,体验生活的艰辛。众所周知,历史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反复检验,所以历史只能在博物馆里“重演”。

4.文化原则。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建设民俗旅游项目时,应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要有更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的民间文化,摒弃民间文化中落后的、反动的成分。因此,首先要鉴别和评价民俗项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否真的属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其次,如果属于优秀文化的民俗,就要科学、实事求是地评价其水平和价值。只有当它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品位,至少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是最好的或一流的,在更大的范围内也是有吸引力的,才能得到肯定和适当的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文化群体的生存环境包括三部分: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文化环境。其中,文化环境是每个文化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的。它从一开始就被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重塑和再塑造,同时赋予了人类旅游行为更深刻的内涵,促进了旅游与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结合。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将使现代旅游产业意识比基于经济的意识更加深刻和全面。目前,一些旅游经营者对旅游文化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只是把旅游业当成了赚钱的“摇钱树”,导致景区和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见,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文化意识,将旅游产业视为一项文化经济事业。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以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旅游将超越以观光为特征的旅游。近年来,中国的许多旅游区、景点和企业都在不断注入文化娱乐内容,其中一些已经形成了文化娱乐产业。即使是以自然观赏为主的旅游点,如果融入文化旅游的内涵,也会取得纯自然风光无法替代的社会效果。

因此,你是否具有旅游文化意识,将成为民俗旅游兴衰的动力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策略。这就需要专门的研究人员和机构从事研究和挖掘,无论是按地域还是按类别,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下大力气从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社会学等方面进行系统挖掘。然而,一些旅游企业的发展并不遵循市场需求规律,越来越表现出重经济、轻文化的不良现象。没有文化品位低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不会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5.局部性和简单性原则。

民俗反映当地的民俗、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是地域性的,传统的,简单的。如果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俗庸俗化或“西化”,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例如,一些旅游景点不致力于开发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产品,而是相互复制和重叠,导致舞厅、KTV和现代娱乐场所过多。为了经济利益,有的甚至采取“三陪”等与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相悖、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娱乐方式,抛弃自己的乡土性和朴素性去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另一种倾向是“西化”。民族歌舞、民俗活动、工艺美术有“西化”的特点,但缺乏质朴、质朴的原始气息。笔者曾经遇到一位人类学家,德国汉堡国家博物馆的苏珊女士。为了举办一次中国文化艺术节,她专程到中国找了一个国家歌舞团去德国汉堡国家博物馆演出。她对许多地方民族歌舞团的演出不满意,因为民族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是芭蕾舞式的,不是正宗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缺少的是乡土气息和质朴。

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要体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点,不仅是内容,而且风格、造型、色彩都要富于质朴,给人以亲切、真实、质朴、乡土、怀旧的心理感受,把继承传统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在发展演变中体现个性和特色。当然,提倡乡土性格和古仆性格,并不是不加提炼、不加选择地讲述民俗的全部,而是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进化的本质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