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1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根据研究,人类大脑的左半部分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分处理整体的图像信息。现在有些家长重视文字和数字的教育内容,使得孩子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和谐发展。儿童画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来启发和诱导儿童感知事物的形状和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展。
2.锻炼协调能力,提高创造力。
艺术教育也需要孩子手脑并用,比如手工制作。通过手部操作,可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创造性。中班的孩子是上色练习的最好时机,不是说在学习技巧,而是锻炼小肌肉群,为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绘画除了色彩还有造型,造型大部分时间是通过线条来完成的。流畅的线条和中国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画和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绘画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儿童画的重点应该是创作意识的启蒙,而不是技巧的‘传授’。所以,通过绘画和手工操作教会孩子如何思考,远比传授知识和技能重要。儿童主要的交流方式是交谈,但绘画是学龄前儿童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的成年人喜欢写日记,有的喜欢博客,有的喜欢微博,等等。孩子也需要释放自己的情绪。当文字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时,绘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表达符号,所以绘画是孩子表达情感的语言。儿童作品也是家长了解孩子的途径之一。有一次带了一大班孩子,我们画了一个命题画“我和动物是朋友”。有的小朋友把自己画的很小,但是动物很强壮,他们依偎在动物的怀里。从平时的交谈中,我们知道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疏于和孩子沟通。看来孩子平时大大咧咧,每天都很开心。其实他们潜意识里缺乏安全感,他们希望被关心,被照顾。孩子对画中表达的事物的心态和感受,远比他的语言丰富。
瑞典的小学生三年级之前几乎没有文化课,而美国的小学生二年级还不识字。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享受艺术和音乐,文化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无足轻重。但是,他们的技术和文化并不落后。瑞典是世界上人均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美国也是公认的科技文化经济强国。而我们,整个青春期,都是敌人。美国中小学非常重视美育,但不是为了培养多少艺术家,而是“借鸡生蛋”,以艺术教育的名义,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更有活力。也就是说,孩子学习绘画的意义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不是绘画技术本身。
1.艺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智力发展。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必须促进智力的均衡发展。所以,我们不提倡孩子在绘画中临摹、模仿,而是让孩子自由表达,或者寻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比如树叶马赛克、红豆画、棉签画、牙刷画,给孩子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机会。家长需要提供的是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简单的规则,一些画纸,和孩子一起寻找画图工具。
2.绘画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
喜欢绘画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普通人不屑关注的东西,往往涉及面很广,比如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种艺术等。,从工作到生活。这些丰富的爱好不仅能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还能拓展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一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好奇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没有它,他不能取得任何进展。绘画无疑是培养孩子好奇心,保持人的童心和青春活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的父母也要为孩子保留一颗童心。
绘画可以提高人的记忆力发展。
通过绘画活动,图像、场景、细节在人的大脑中浮现,这无疑有助于人的记忆力的健康发展。
4.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理性的思维。
这是绘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感兴趣。而这正是儿童绘画的动力之源。他们喜欢用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新事物。一件小事,孩子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更具体的结构构成和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从而描绘出事物最本质、最生动的美。这种观察方法也可以大大提高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对孩子以后无论学什么科目都有好处。
5.培养孩子的整体规划能力。
孩子今天需要思考自己的绘画内容,比如先画什么,加什么,加在哪里。这其实是一个构图过程。孩子的画看似随意,但他也在大脑中进行过思考和判断,最终一幅画面丰富的画就成形了。在这方面对大一点的孩子更有挑战性。
第三,培养较高的审美素质。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长时间看起来没有效果的。我们觉得没必要刻意培养。只要孩子学会带着感情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不断接触各种美好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审美素质自然会提高。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装饰精美的环境活动和体验,自然会提高孩子对造型和色彩的敏感度,有必要让他们看看一些大师的画册,参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