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在制作、吊装、运输、堆放过程中有什么要求?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在制造、吊装、运输、堆放过程中,制造时应有工程地质资料、桩基施工方案、桩基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桩在起吊前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在运输和压桩前应达到100%。

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允许有不均匀沉降。垫木和吊点的位置应相同,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同型号同规格的桩应叠放在一起,桩尖应在一端,以利于施压。多层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面的垫木应适当刺牢。通常,堆叠的层数不应超过四层。

预应力管桩堆放时,层间可设也可不设垫木,层间不设垫木时,底层地面垫木不得遗漏。垫木边缘的管桩应用木楔塞住,以防滚动。钢筋混凝土(英语:钢筋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在工程中常被称为钢筋混凝土。

它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由钢网、钢板或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与它共同工作,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这是钢筋混凝土最常见的形式。目前,钢筋混凝土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占总量的绝大多数,我国也是世界上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最多的地区。

其主要原料水泥产量在2010年已达1882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一般认为,法国园丁约瑟夫·莫尼耶在1849年发明了钢筋混凝土,在1867年获得了应用于高速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花盆和钢筋混凝土梁柱专利。

工作原理:

钢筋混凝土之所以能协同工作,是由其自身的材料特性决定的。首先,钢筋和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大致相同,不会因为环境不同而产生过大的应力。其次,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有时将钢筋表面加工成间隔肋(称为变形钢筋),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机械咬合。

当这仍然不足以转移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张力时,通常用90度的弯钩弯曲钢筋的末端。此外,混凝土中氢氧化钙提供的碱性环境在钢筋表面形成钝化保护膜,使得钢筋相比中性和酸性环境更不容易被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