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家大学科技园组织机构
学校有三个校区,* * *占地3200多亩,校园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设有21个学院和两个系: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药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徒步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之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80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学校有12个博士点,71个硕士点,52个本科专业。学校固定资产总额为654.38+0.82亿元。图书馆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藏书280多万册(含电子书),中外文期刊17000多种。
学校始终以主动适应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办学宗旨,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浙江省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工程科学技术研发基地,向着建设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学校结构由单一的工科类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学校设有理、工、文、法、经、教、管、医等八个专业类别;办学内涵由教学向教学科研转变,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现拥有“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部重点实验室、1博士后流动站、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中心)、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60个。25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发明奖、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授予专利280余项。近五年来,科研经费以平均每年近3000万元的速度稳步增长,2005年获得经费达2.43亿元。学校在抓工程开发的同时注重学术研究。2004年国际三大索引机构SCI、EI、ISTP收录论文数量分别为135篇、72篇、65篇,在国内分别排名第55位、第62位、第52位。学校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多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奖项。2005年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1,二等奖3,三等奖,总成绩在全国高校排名11。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58项;在全国大学生田径、武术、定向越野比赛中获得7枚金牌、12枚银牌、6枚铜牌,获得浙江省首届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团体冠军。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第三批国家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学校毕业生由于基础扎实,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强,普遍受到社会欢迎。许多毕业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特别是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2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学校招收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中国文化和本科课程。
校办产业走学科建设与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依托学校的科技成果,学校机械厂、化工厂、化工设备厂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校办产业骨干企业和化工部建设部定点产品生产企业。学校后勤顺应社会化改革趋势,优化调整发展投入,组建后勤集团公司,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后勤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适应按企业化运作、社会化运作办学的需要。
学校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院”、“全国先进教务处”、“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省级重点大学。目前中央和浙江省建立了* * *管理体系,以浙江省为主管理。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经济繁荣,人杰地灵。199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浙江丝绸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浙江工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蚕学院创建于1897,是中国最早的新式教育机构之一。本科1959开始招生,研究生1979开始招生,1983授予硕士学位,1993授予副教授资格评审经教育部批准,1995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同年录取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1999授予同等学力在职职工硕士学位申请权,2001授予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授予博士学位。学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教育多层次格局,以及多种形式的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
学校占地2100亩。学校由17学院(教学部)和1独立学院组成,本科专业45个,其中省级重点专业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现有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校生2000余人。
该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副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其中专任职称教师1.27人,在校工作的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1人,省属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1人,省属高校65438+。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师30人,16名院士,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兼职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大力弘扬“求知求是、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和“团结求实、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形成了“开放、跨学科、工科”的办学模式及其显著特色。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一大批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类重要学科竞赛和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毕业生以扎实的基础、严谨的作风、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深受社会好评。学生遍布全国,世界上很多国家。近年来,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重点,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由国家和省级部委资助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科研项目。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得科研奖励1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研发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与全国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和浙江高校的先进行列。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都派教师出国学习、讲学、合作科研和参加其他学术活动。与美、英、日、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3+2”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化办学的特征日益明显。
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充满信心,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学校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迈进!
中国季良大学,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创建于1978。是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科学院院士穆国光教授任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教授任学院院长,现为教授任院长。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数量一直非常充裕。是第一、二、三批录取院校。目前有14个硕士点,13个二级学院和教学部,八大学科3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9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招生成人生3400余人。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800人。该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有32名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08%。两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丹、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等9位知名专家教授定期来校讲学,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培育学科特色。目前拥有国家局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学校还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师生互培关系。
学校牢固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拥有计量、标准化、质量工程、质量管理、检验检疫、安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设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实行校际联合选课,举办试点班,致力于培养“懂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和“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是浙江5所拥有入沪绿卡的高校之一。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接受,尤其是标准、计量、管理。
新建校区位于杭州下沙高教科技园,占地1180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完善的校园网络,实行自动化办公。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6543.8+亿元以上,藏书6543.8+0.35万余册,长期订阅中外文期刊2800余种。校园设计新颖独特,建筑风格简洁明快,校园环境幽静优美。2002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我校时指出:“这是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我们必须办好它。
回顾历史,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望未来,前景是光明的。目前,全校正朝着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懈努力。
江干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东部,东临钱塘江,西临习字湖,总面积210.22平方公里,人口26.64万。下辖四个镇,四个街道。
江干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文浓郁,风景秀丽,是杭州最古老的城区之一。当时雾蒙蒙的钱塘江上,从上游运来的木筏在阳光的照射下,高得离谱,金光闪闪,一望无际,因此被称为“金江干”。
江干区是杭州重要的交通枢纽。萧山国际机场毗邻之江;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沪杭、浙赣、杭甬、杭长铁路在此交汇;钱江二桥和钱江三桥在这里接壤;杭州火车东站和汽车东站都位于中国。雄伟的三宝船闸连接着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的水上交通。现代化的电力、通讯、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使江干成为投资者的天堂。
改革开放以来,江干区经济腾飞,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杭州经济强区。精神文明建设充满活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日益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杭州“东扩城市”战略的实施和“钱塘江时代”的到来,为江干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规划建设中的杭州市政府大楼、杭州大剧院、会展中心都集中在这里,江干将成为杭州大都市的中心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干科技经济园、杭州民营经济园的建设,相邻的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之江旅游度假区、下沙高教园以及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干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优越的交通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沿江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展现了江干新一轮发展的广阔前景。
“发展的干涸河流,投资的热土”。江干人民将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崭新机遇,锐意进取,加快发展,把江干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中心。江干人热忱欢迎海内外企业来我区投资发展,携手共创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