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尼尔对Do335箭式战斗机的“创意”
二战中,为了赢得空战优势,每个战斗机设计者都绞尽脑汁追求更高的速度。一个自然的方法是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很快,原来轰炸机专用的超大功率发动机装备了战斗机,这方面的潜力很快就几乎耗尽了。与此同时,人们开始通过增加发动机的数量来提供更多的动力,各国都研制并装备了大型双发高速战斗机。这类飞机大多按照常规布局水平布置多台发动机,但这样会扩大飞机整体迎风面积,阻力增加很多,有些得不偿失。此外,如果一个发动机出现故障,将对飞机的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不是一个最优布局。
能否打破常规,找到一种布局,既能布置两台发动机,又不增加飞机阻力?答案是肯定的——两台发动机纵向布置在机身中轴线上,既能以较小的单台发动机保持飞机的整体迎风面积,又能同时拥有两台发动机的强劲动力。
早在一战前后,德国飞机设计师克劳德·多尼尔就沿着这个思路设计了一系列水上飞机。他将两个发动机背靠背组合在一起,形成“前拉后推”的驱动模式,但高凸出的外部发动机舱显然阻力很大,无法满足高速飞机的要求,于是多尼尔想到将两个发动机与机身整合,真正满足高速的要求。8月,1937,他也为这个想法申请了专利号为728044的专利。二战爆发时,多尼尔正忙于研制一种新型轰炸机。其中一个项目,P.231,是在机头安装一台发动机驱动牵引螺旋桨,在后机身尾部安装第二台发动机驱动推进螺旋桨。为了验证可行性,多尼尔专门在1940做了一台测试机进行相关测试。它的成功试飞证明了这种后推进方式和传动部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942年5月,多尼尔公司以修改后的P.231/3方案参与了德国单座高速轰炸机的竞标,击败了阿拉多和勇克士手表两大强劲对手,获得了编号为BLM Do-335的研发合同。然而,就在设计工作如火如荼的时候,面对盟军日益增长的空中威胁,德国航空部认为简单的轰炸机已经过时。指令将发展方向转向能满足各种作战要求的多用途战斗机,要求该机可灵活改装成战斗轰炸型、高速侦察型、双座夜间型和重型拦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