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勃朗宁M1906袖珍手枪
该枪出色的设计吸引了众多厂商模仿。据统计,西班牙、德国、捷克等国的仿制品超过670件,其中西班牙最多。这些仿制品可以通过外观以及枪身和把手上的痕迹来区分。M1906本身有很多不同的型号,包括加长枪管和取消手动安全的型号。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还有专门加工的礼品类型。枪身表面刻有精美图案,镀有贵金属。护手由象牙、玳瑁、珍珠母等材料制成,而不是通常的胶木。其华丽程度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工艺品。有趣的是,为了表彰勃朗宁的成就,比利时国王艾伯特一世于2004年6月3日授予他十字骑士勋章以及一把镶金的M1906礼品手枪。
在1908和1940中,对M1906的设计进行了两次改进。到1954年,比利时FN公司投产了一款全新的改进型M1906,被称为勃朗宁“宝贝”微型手枪。与原型枪相比,进一步简化了零部件,缩短了全枪长度,减轻了重量,将固定瞄准镜改为外露式,取消了握柄保险,将手动保险移到了操作更方便的扳机护圈附近。20世纪50年代末,FN和加拿大K.B.I公司制造的“宝贝”微型手枪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并作为其前身受到好评。其生产一直持续到1969,后续产品仍在源源不断地供应全球民用枪支市场。这些从M1906发展而来的产品,不仅是欧美普通人包括女性可靠的防身武器,还被警察和特工广泛用于执行特殊任务,甚至是一些国家特警的专用装备之一。FN在欧洲成功推出FN1906手枪后,柯尔特终于坐不住了。起初,他们拒绝了布朗宁的设计,并去要求生产这种小手枪。最终,布朗宁将专利卖给了柯尔特。于是柯尔特公司立即开始生产,并于1908年推出了“美国版勃朗宁小手枪”,即柯尔特M1908袖珍手枪。
柯尔特M1908手枪的外观完全是M1903手枪的“缩小版”。最初版本的握把也是和FN1906手枪一样的弧顶,后来改成了方形握把,形状变得非常漂亮。柯尔特M1908手枪是用第二版FN1906手枪的手动安全设置推出的,然后增加了弹匣安全。与FN1906手枪不同,该枪的枪号在袖座左侧。随着M1903手枪握把的变化,柯尔特M1908手枪的握把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柯尔特M1908也有各种握把,包括木头、橡胶、象牙等不同材质。
FN1906手枪在欧洲和亚洲畅销的时候,在美国是没有的。反而是柯尔特M1908手枪卖的好。从1908到1948,柯尔特公司一共生产了465433。继“马牌陆子”之后,柯尔特M1908手枪也登陆旧中国,租界警察使用的M1908手枪在上海公安博物馆展出。
由于勃朗宁将自己的手枪生产权转让给了美国的柯尔特公司,该公司也生产了大量的勃朗宁手枪,被称为“柯尔特-勃朗宁”,而比利时生产的手枪也相应地被称为“FN-勃朗宁”。柯尔特的产品在袖子左侧标有公司名称,握把护板上方有“柯尔特”字样,护板和袖子左端印有“马上”图案;另一方面,比利时枪把上端是两个大写字母“FN”的组合,袖子左侧刻有两行字,上面一行是盖世太尔国家兵工厂的法文全称,下面一行是英文“Browing's Patent Depose”,表示Browning patent拥有。孙中山先生使用的自卫手枪是比利时FN公司的产品。尽管历经沧桑,这把枪只是袖子前端有轻微磨损,外观还相当完好,说明原使用者和保存者都很珍惜它。至于何时何地购买,无从考证。因为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国内政局混乱,战乱频繁。包括勃朗宁手枪在内的大量外国枪械通过日本转口贸易倾销到中国市场上,即使在1919 ~ 1929-10长达一年的对中国军队武器禁运期间,也只有19。在旧中国,军政要员以拥有这种小巧可靠的防身手枪为荣,以至于这种手枪供不应求。当时,这种枪的价格大约是20美元,比毛瑟手枪的价格还要高。既然如此,身处复杂斗争环境的孙中山先生随身携带这支枪以备不时之需也就不足为奇了。民国时期广泛使用M1906手枪。10月1997,1997随中山舰出,包括海军上世纪30年代使用的德制手枪和6.35mm手枪。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也从国民党高级军官手中缴获了这支手枪。解放后,大量缴获的M1906手枪及仿制品仍装备我公安部门,或供党政军高级领导使用,有的一直使用到80年代初,后又因6.35mm子弹不在国内生产而陆续收回。时至今日,很多老同志还能回忆起他们喜欢称之为“五蜂”的M1906手枪(因外形和防身功能类似蜜蜂而得名,只压五发子弹以保持弹簧力)。
在著名的抗日军事小说《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与晋绥军358团团长楚在河源县联手大闹一场后,楚送给的那支精致的勃朗宁手枪,手枪“长115mm,口径6.3mm,重375g,弹匣容量6发”。这是布朗宁M1906。这种袖珍枪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出现在整本书中,直到文化大革命,李云龙悲惨地用这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孙中山先生用过的手枪。
名人用过的手枪,背后一定有固化的历史。这把手枪的验证确认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1999年9月,上海公安博物馆在报纸上刊登征集启事,多位老同志陆续提供线索,其中“孙中山先生使用的手枪”引起极大关注。在市档案局的大力协助下,我们终于查到了绍兴路18弄2号居民肖少芬要求将父亲保管的手枪上交国父纪念馆或公安局的档案,并确认该枪已由肖先生的子女在1956按《人民政府枪支管理条例》上交公安机关。卢湾公安分局相关资料显示,1956年2月8日,肖先生子女将父亲去世后留下的两支M1906手枪和108发子弹交给绍兴路派出所,并交代这支枪是孙中山先生和中国革命党使用过的。肖先生生前故意弄断了针头和回位弹簧,只留做纪念。
两把一模一样的手枪,孙中山先生生前用的是哪一把?据鲁、钱柏春等处理过此事的老同志介绍,肖少芬上交的两枚射击针确实是断的,他们收到枪后也做了卡片,和枪一起放在仓库里保管。2000年6月5438+10月65438+8月,在卢湾分局的枪支档案中发现了一张当时发给肖家的枪支收条,上面清楚地记录了两支枪的枪号,一支是327702,一支是464550,另一支是生前亲笔书写的《给中国革命党总部的信笺》,彻底解开了这个谜。
在这张纸条上,肖先生描述了这把枪的来龙去脉。原来,这把手枪还牵扯到了民国史上一桩著名的政治谋杀案。1916年5月8日,陈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在上海萨波赛(今淡水路)公寓14被袁派人士暗杀。当时在隔壁房间的小轩听到了声音,出来看了看。凶手从门口跑开并向他开枪。幸运的是,他没打中。小轩立即赶到他和孙中山先生当时居住的环龙路(今南昌路)4号公寓,向孙先生报告。当孙先生听说陈“有一颗子弹穿进了他的前额和面颊,已无救”时,他“有片刻的沉默,就是以衣襟望着这位英国学者。”现场所有人都担心外面还有其他刺客,劝他不要掉以轻心。这时,孙先生体现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大无畏精神,说:“贼欲甘之,乃英士也,惟英士不幸,杀人者必散,我何威必毁。”后来,孙先生把这把枪交给了,作为长期的纪念。“* * *别忘了英国人的殉难。”。此后近40年,小轩一直带着这支枪,为的是将自己深深的记忆寄托在总理和战友身上。
这份极其珍贵的材料为考证做了最后的判断。一把珍贵的枪,一件见证了重要事件的文物,一部血淋淋的民国史和艰难曲折的考证,把这把手枪推到了特殊的历史地位,从而使这把“镇馆之宝”具有了巨大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