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50年的变化1000字作文
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增强活力、加快建设,主要阐述政府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纲要》是我省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为之共同努力的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基本环境文章
“十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展望“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并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章“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党的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落实“一、二、三、四、五”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5·6”省委,解放思想,自主创业,加快发展,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国民经济呈现出逐年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2年和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上了两个台阶:1万亿元和1.5万亿元。2005年达到18468.3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GDP 2447美元。政府财力继续扩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543.8+0072.7亿元,年均增长22.5%。
工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涌现出一大批优势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5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9.7亿美元,出口总额达到462.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倍。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比重达到29.3%,居全省出口产品之首。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1%,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规模、质量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1.6%提高到48%。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农民减负220多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654.38+0.63亿元。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经营性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全面推广。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
重点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完成29865438+6亿元,是“九五”的2.93倍。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进展顺利。高速公路里程3163公里,铁路里程3257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电力总装机容量3600万千瓦,分别增长58%、17%、124%和80%。
城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规模、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呈现互联互动的良好态势。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45%,山东半岛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集群之一。改造农村公路8.8万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交通、通电话,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2%。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五年来,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万项,授权专利4.36万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11710000人,比2000年增长了2.9倍。“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5.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8.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1.9平方米和29.6平方米。城镇新增就业45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2.7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2863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生态省建设取得新成效。环境保护力度大大加强,循环经济得到有效推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4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达到24%,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全省人民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省委、省政府务实创新,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
第一,解放思想,推动加快发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环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育发展新优势,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我们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发展趋势,确立了“1、2、3、4、5、6”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实施了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建设制造业强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是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突破。培育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大亮点”,培育支柱产业、大企业、知名品牌“三个一批”,突出青岛引领作用,实施东部烟台、中部济南、西部菏泽突破,扶强扶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升。
四是执政为民,维护群众利益。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十大民心工程”,着力为人民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以铁路、水电、医药为重点,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五是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平安山东”、“诚信山东”、“文明山东”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在全省形成风正、事业团结、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六,求真务实,提高工作实效。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工作落实,建立健全决策目标、落实责任、考核监督“三项制度”,环环相扣抓落实,不断突出重点促全面,不断完善鼓励官员创业的机制和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重大决策在全省落实。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层次和质量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应对经济国际化的能力不够强;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一些方面还存在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