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兴菜刀的发展
在1955合作化运动中,由曹正兴、曹、曹、曹正兴、唐大兴老二家组成了第四个工具生产合作社。同年5月,更名为“武汉曹正兴工具生产合作社”,职工39人,红灶6个。1959年,菜刀质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荣获湖北省红旗单位称号,参加全国人才聚集活动。1961年,机械生产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从下料、锻造到冷加工,流水生产逐渐形成;在材料方面,也采用了复合扁钢,将红炉夹钢的生产工艺改为红轧空气锤锻造代替手工锻造。次年,市手工业局对曹正兴的菜刀进行了质量鉴定:刃口锋利,钢火好,表面光滑,刀柄牢固,品种多,被评为名牌产品。产品销往内蒙古、陕西、广西等地,还出口到香港、澳门、日本、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年生产能力1.2万台。从1961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同行业历届比赛第一名,被列为全国优质菜刀。
曹正兴创业时,根据湖北人喜欢炖猪骨、牛骨的生活习俗,研制出前薄后厚、前切后切的锥形板式菜刀。其用料考究,选用美国宝健牌钢材(50#左右碳粘钢)。钢材不错,硬度适中。锻造的菜刀刚柔并济,刀刃锋利不易开裂或卷曲。在操作上,刀盘双面锤打,形成了“行走平稳、夹钢紧、贴平、刀口均匀、青钢白铁分明”的技术操作方法,还总结出一套“三钢(试钢、锻钢、夹钢)、“四口”(铲口、吊口、直口、磨口)、“一淬”(涂泥后平烧刀背,再水淬)的传统生产工艺。
合作社成立后,汉口有以菜刀闻名的曹正兴、老二、三房,以屠刀闻名的曹,以菜刀见长的曹,以书法刀见长的曹等五家刀铺。并汇集了唐、雷、曹兴汉、胡、戴、等武汉刀剪界的著名能工巧匠,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曹正兴刀厂发展缓慢。资金匮乏,厂房小,设备陈旧。截止1985年底,曹正兴刀厂拥有职工134人,建筑面积1 800平方米。专用和通用设备42台,50%带病运行,唯一一台自制的齿轮剪切机已用了20多年。民用菜刀、餐厅菜刀、杂刀、屠宰刀、工业刀、各种异形刀等六大类300多个规格,年生产能力31.5万把。
位于湖北汉口江汉北路的武汉曹正兴刀厂发明的组合菜刀,在1988获得专利成功。组合菜刀是对菜刀的改进,但现有的整体菜刀复杂落后,老式菜刀无法满足切挖的各种要求。而新型组合菜刀是将刀片和手柄做成组装式结构,通过刀片上的组装孔和手柄体上的固定销来完成。这种叶片工艺简单,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不同刀片的组合菜刀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