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白酒后啤酒更容易醉?
生产地:王新
监制: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喝酒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坚信的定律,“不喝白酒,不喝啤酒,就不要混着喝,不然容易醉”。混饮易醉,中国古代就有。在北宋的清路易,有人说“酒不可混。喝了就算再好也是醉了”。大意是酒不能混,就算酒量好的人,混了也容易醉。
这种说法并不是中国人民的“专利”。在国外,混合饮用要注意饮用的顺序。在德国,人们会说:“先喝红酒,再喝啤酒,这会让你倒在地上;只有先喝啤酒,才能长生不老(wein aufbier,dasrat 'ich dir bier aufbein,das lass ' sein)”;在法国,人们会说“biè re sur vin estvenin,vin sur biè re est belle maniè re”,意思同上。所以为了保持战斗力,各国爱酒人士的普遍做法是先喝啤酒,再喝白的或红的(红酒)。
然而坊间流传的“有酒更容易醉”的说法靠谱吗?德国的一群科学家决定用实验说话。
(来源:pixabay)
混着喝是不是更容易醉?科学家有话要说
在最近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最新研究中,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招募了90名年龄在19岁至40岁之间的志愿者,将他们分成三组,通过不同的方式饮酒来观察醉酒程度。实验设计如下:
第一组:喝啤酒至呼气酒精浓度(BRAC)达到0.05%或以上,再喝葡萄酒至BrAC达到0.11%(接近中国醉驾标准,即0.10%至0.11%之间。
第二组:饮用葡萄酒至呼气酒精浓度(BRAC)达到0.05%或以上,再饮用啤酒至BrAC达到0.11%。
第三组:只喝啤酒或白酒,直到BrAC为0.11%。
三组受试者在呼气酒精浓度达到0.11%时停止,受试者从1到10评价自己的醉酒程度。按重量比喝纯净水,然后在医疗队的监督下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所有的人都回答了宿醉程度测试量表上关于宿醉程度的八个问题,最后对用来评价这个实验效果的主要变量进行评分。
为了避免三组人因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第二周实验者再次被请到实验室,实验过程倒序重复。这次,第一组是先喝白啤酒的顺序,第二组是先喝白啤酒的顺序,第三组中,以前只喝白葡萄酒的志愿者换成了啤酒,而喝啤酒的人则反过来操作。第二天早上,志愿者将再次做同样的试卷。
最终结果显示,在被灌了两次酒后,志愿者们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宿醉。也就是说,无论是先红后啤酒,还是先啤酒后红,或者只是喝一种酒,醉到一定程度的人都会醉。
实验设计示意图(图片来源:K?chling等人,2019)
为什么要用宿醉的程度来判断是否更容易喝醉?
目前我们对宿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宿醉的人通常会有口渴、疲劳、头痛、头晕、恶心、胃痛、心跳加速、恶心等反应。这种现象发生在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从过量恢复到零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脱水、严重的免疫反应、代谢和激素紊乱等症状。
与宿醉相比,实验者认为饮酒过量后立即醉酒的程度只能反映所谓的急性酒精中毒,如呕吐、头晕等。宿醉更厉害,持续时间更长。而且宿醉的生理现象至今没有系统的调查,人们更多的是依靠民间传说来了解和“治疗”宿醉。
比如在东北,老铁们有一瓶啤酒“透”的说法。也就是宿醉后的第二天早上喝点啤酒缓解宿醉。这类似于英国、德国流传的所谓“狗的毛”,即如果被狗咬了,拔掉狗的毛,放在伤口上,可以促进伤口愈合。这些民间土方的成效难以估量。为了应对宿醉,研究小组意识到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宿醉的原因和潜在影响因素,这也是本研究的来源。
图片来源:pixabay
这和你喝酒的方式无关。为什么有些人明显更容易喝醉?
人们常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喝醉,但这项研究没有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此外,其他因素包括年龄、体重和饮酒顺序(啤酒和葡萄酒)都不会影响宿醉程度。饮酒后,人的主观醉酒程度(即1到10的分数)和是否呕吐是唯一能预测第二天宿醉程度的因素。
实验者认为影响宿醉程度的其他因素可能还包括先天基因的差异和后天降解酶活性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然而,酒精对我们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有据可查的。
喝酒没有“合理剂量”。只要饮酒,就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损害肝脏的健康,提高全因死亡率。对于女生来说,也会增加经前综合症的风险。
图片来源:pixabay
所以,最好的喝酒方式是不喝酒(权威建议),而不是想着怎么喝才能缓解头痛,避免尴尬的手机通讯记录。
参考资料:
1.k?林杰,盖修,b,沃思,s。英国昆士兰州亨塞尔市(2019)。葡萄还是谷物,而不是二者?啤酒和葡萄酒的随机对照多臂匹配三重交叉试验。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109(2),345-352。
2.IARD:血液酒精浓度(BAC)限值。检索自http://www . iard . org/resources/BAC-and-brac-limits/
本文由“科普中国-综合创作与传播项目”出品,搜索科学照片的“歌谣”镜像,获取更多内容。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与社会各界合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创作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