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最早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发明的?
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蜂蜡,可能就是今天看到的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曾经有一段时间蜜蜂被关在修道院里制作蜂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蜂蜡是处女受孕的象征,所以它被视为纯洁的光,被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有文献来看,中国生产蜜蜡的时间与西方大致相同,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710 ~ 784年)从中国引进这种蜡烛。
蜡烛的流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南越向高迪进贡的贡品中有蜡烛。据说国王在寒食节时会给侯爵以上的官员和上品官员送蜡烛,说明当时蜡烛极其稀少。南北朝时期,蜡烛的使用范围稍微广一点,但主要用于上层社会的照明,而不是普通百姓家中。到了唐朝,也有记载说锦州的贡品中有蜡烛,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官员来看管宫中的蜡烛。宋代就有记载,当时与西夏的边贸中有蜡烛交易。蜡烛作为对外贸易和外汇的一种,说明当时虽然用途广泛,但仍然弥足珍贵。明清以后,蜡烛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多。但是普通的灯,比如油灯、火把,还是不能相提并论。
与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很多缺点。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诗《如何剪西窗烛》。诗人为什么要剪蜡烛?当时的烛芯是棉线做的,直立在火焰中心。因为无法燃尽碳化,所以需要时不时用剪刀把剩下的灯芯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情。1820年,法国人强·贝西发明了一种用三根棉线制成的灯芯,使灯芯在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刚好向火焰外侧倾斜,因此可以完全燃烧。
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其材质一般为动物脂肪,有很多缺点。解决这个问题的是米歇尔·尤金·舍弗勒等人。1809年6月至7月,法国化学家米歇尔·尤金·舍弗勒(Michel Eugè ne schaeffler)收到了一封纺织厂的来信,要求他分析并确定他们寄来的一块软皂样品的成分。他对这封信想了很久,心想:研究肥皂,看来得从生油说起。在学校用非常简陋的设备做的实验中,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的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一个事实:在所有的油脂中,无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占95%,剩下的5%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弄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当时用油做的蜡烛,因为里面有甘油,燃烧起来有烟,有臭味。如果用硬脂酸做蜡烛,不仅燃烧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会污染空气。舍弗勒把他的发现告诉了盖·吕萨克,并建议他们两人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皂化油,然后用盐酸分解肥皂,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摸起来很油腻。用它做的蜡烛柔软又便宜。在1825中,舍弗勒和盖·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开启了人类照明史上的新纪元。后来有人在北美发现了一个大油田,于是可以从石油中提取大量的石蜡,理想的蜡烛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在没有电的古代,蜡烛的照明功能尤为重要。但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不再使用蜡烛,蜡烛被更多地赋予了情感色彩,如恋人聚会、生日聚餐、悼念逝者、祈祷未来等。,特别是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人们会点蜡烛。此外,蜡烛经常被用作物理或化学实验的用品。